机电产品

实施科技强校战略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时间:2023/12/9 17:04:56   
早期白癜风怎么治愈 https://m.39.net/news/a_6126358.html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专章部署“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职院校应通过实施科技强校战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高职院校实施科技强校战略的重要性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职业教育是对接产业最紧密、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产学研深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一般指高等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三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纵观我国产学研制度体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以及21世纪初至今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第二阶段以“科教兴国”为主题,第三阶段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20多年来,职业教育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升,国家对职业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要求一以贯之。产学研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通过实施科技强校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深度对接行业产业发展,彰显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征。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师资队伍水平,路径是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愿景是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认可度。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促使教师紧跟科技前沿和行业产业发展前沿,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学生参与教师真实科研项目,提高解决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难题和工程现场复杂问题能力,推动项目实践育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科技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学生科学家精神,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方位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教师与行业企业的对接频率,促进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深度交流,丰富高职院校的输出形式,解决生产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认同,对提高职业院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实施科技强校战略的路径精确找准科技创新定位,全面理清思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是履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高校职责,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足于专业群优势,以应用研究为主攻方向,侧重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工艺改进和技术推广,服务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主动开展技术攻关,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教师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汇,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可从四个维度开展科技创新。一是开展纵向研究,解决若干“卡脖子”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二是开展横向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难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将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四是开展教育研究,研究职业教育规律,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横向比较、问题导向、创新机制、重点突破,实施科技强校战略,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培育核心竞争力,做好“四个坚持”:坚持类型教育特色,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坚持政行企校共建,搭建高能级科研平台;坚持专兼引培齐抓,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坚持破立结合,深入开展科研评价改革。准确发现科技创新需求,系统设计目标。准确发现需求,是高效开展有组织科研的前提。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必须立足于专业群优势,结合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所列专业特点,深入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准确掌握行业产业科技需求。重点聚焦强国战略中的技术技能重大问题,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问题和技术前沿,瞄准乡村振兴、健康工程、共同富裕等民生需求,瞄准区域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难题和技术问题。通过产教联盟、职业教育集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多种平台资源,通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零距离对接产业发展的机会,通过国家和区域产业集群、产业科技需求报告等多种渠道,精准发现行业产业科技需求。正确掌握需求,才能系统设计创新目标,明确了目标,才能制定有效措施,有的放矢。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目标制定应立足于办学特色与优势,结合行业产业科技需求,从团队建设、平台构建、成果产出等方面,分别设定科技创新目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同时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和科研学术氛围营造,纳入创新目标。建立健全科研基层组织,优化配置资源。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基层组织是科技创新的基础。高职院校可结合专业群优势,健全立体式科研基层组织,搭建若干个科研平台,每个科研平台组建若干支科研攻关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构建以科研团队为基础,“专业负责教学、平台负责科研”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通过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实现“单兵作战”向“团队作战”的转变,倡导教师“人人进团队”,通过团队间的协同合作,实现“团队作战”向“团队协作”的升级,完成重大科研任务。优化资源配置,将经费、场地、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优先向重点方向、重点团队倾斜,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实现科技创新目标的重要保障。集中专项资金,提供专用场地,遴选重点团队,进行重点投入,购置关键仪器设备,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支撑高质量科研工作。对于重大课题给予专项资金配套,对于重大科技成果给予重点奖励,全面提高学校科技创新水平。系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深化评价改革。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重要基础,一般由技术攻关、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三个部分组成,三个部分可以独立运行,同时又相互融合。技术攻关主要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高能级科研平台,组建攻关团队,主要从事纵向研究及承担重大横向技术攻关项目。技术服务主要以协同创新中心、技术技能平台、企业研究院等为支撑,面向中小微企业,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形成的科研成果,通过成果转化,形成实际生产力,实现工程技术及产业发展“从1到”的跨越,最终产生一批核心技术,支撑一群新兴产业,形成若干标志性成果。建立科技研讨会商机制,统筹各团队优势,学科交叉,共同解决跨领域技术问题。科研评价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是导向,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科研创新发展。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从数量到质量转变,构建“重质量、重实效,多元化、可替代”的科研评价体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注重高质量科研项目立项、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注重技术服务和成果转移转化给企业实际带来的成效,构建高质量成果激励导向机制。(作者贺星岳系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黄金永系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2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