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机电产品 >> 机电产品优势 >> 新能源汽车换电行业专题报告补能格局焕新,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兴证券,李金锦,祁岩)
1.新能源汽车发展痛点亟待解决,换电模式乘风起1.1换电模式:三大系统,实现新能源汽车快速补能
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一种补能方式,即通过换电站将车辆处于亏电状态的动力电池快速更换为容量饱和的电池,并将亏电电池重新存储到换电站中进行集中充电与管理。换电网络架构通常由充换电站、用户、电池回收企业和储能系统等部分组成,其模式本质是挖掘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利益的再分配。
实现汽车换电主要涉及换电站、车载换电系统及信息交互平台等三大系统。三大系统中,换电站是动力电池的转运中心,承担动力电池集中存储、充电和状态监控等一系列功能,通常配有换电、充电、配电、温控、视觉识别、监控和消防等设备。车载换电系统由汽车上与换电功能相关的部件所构成,一般包括电池包、换电机构、换电接口及车身与之相连接的部分。信息交互平台负责为提供信息交互与数据支撑。
1.2痛点亟待解决,换电补能呼之欲出
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渗透率持续提升。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发展自年开始进入快车道,渗透率逐年提升。年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全年销量同比增长%,远超乘用车增速6.1%,渗透率提升至14%,22年上半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过20%。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到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50%。
补能焦虑成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大痛点,换电模式提升补能效率。根据巨量算数调研显示,“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充电便利性”成为当前困扰新能源车主的主要因素,而“里程焦虑”的背后市场是对新能源汽车补能效率的担忧。年初,国家将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基建”领域,充电桩保有量迅速扩充,从年的万个增长至年底的万个,车桩比从年的7.8:1下降至年的3:1。但是由于场地受限、市场化不充分、配套设施建设与运营不完善等因素制约,充电桩的建设与运维效率始终不能满足终端用户需求。相比之下,换电模式仅需3分钟即可完成新能源汽车补能,效率堪比燃油车补能,具有充电模式无可比拟的补能效率。
新能源汽车低保值率核心制约因素在电池,换电模式可实现车电分离。根据二手车市场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的保值率较燃油车有很大差距,而影响新能源二手车保值率的最核心要素是电池寿命和续航里程。通常情况下,电池成本可占到整车成本的40%,昂贵的电池成本使电池寿命和续航里程对汽车残值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换电模式的车辆由于采用车电分离技术,可使电池的产权与用权相分离,一方面可以降低车辆初始购置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车辆保值率。
高坪效比,电网友好,可延长电池寿命。除了便捷终端用户,换电模式在土地坪效、配网建设和电池寿命等方面也有优势。土地坪效方面,根据蔚来和奥动新能源披露数据测算,换电土地坪效介于78-96辆/车位·天,是直流快充的1.6-2倍,交流慢充的20-24倍。电网交互方面,蔚来二代站总功率为kW,约等于一个标准小区的电网配套功率,远低于集中式充电站,此外前者由于充电功率更加平稳可控,对电网系统冲击小,改造费用低。电池寿命方面,换电模式在实现快换的同时可以兼顾慢充,换电站充电倍率通常采用0.5-0.6C,相较快充2C以上的充电倍率能够大大提高电池寿命和使用周期。
1.3换电模式重回大众视野,技术储备已经成熟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显示,年我国新增换电站座,超过此前各年建站总和。截至年6月,全国共有换电站座,其中北京以座居首,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四川、福建、河北、湖北分列第2至10位。
1.3.1国外企业商业化较早,但未能实现规模产业化
国外企业商业化应用较早,但均未能成功实现规模产业化。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外企业有以色列的BetterPlace和美国的Tesla。BetterPlace通过与雷诺汽车合作,采用车电分离的方式,将电池租赁给用户,并根据行驶里程来收取电池租赁和充电费用,但是由于换电标准不统一等因素导致换电车型销量不佳,该模式并未得到更多车厂支持,加之巨额的建站成本和极低的投资回报率,最终导致BetterPlace公司宣告破产。此后不久,Tesla演示了其最新研发的90s换电技术瞄准换电模式,但是由于产业链整合难度大、建站投入高和回报率低等原因,最终导致Tesla放弃了换电模式。
1.3.2国内乘用车换电模式发展曲折,年重获市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