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机电产品 >> 机电产品市场 >> 与湾区共荣探索现代职教新路径人民资讯
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是推动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东莞始终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组成,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被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
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东莞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方式,将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德技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把握时代发展趋势,适应湾区产业升级需求,东莞不断推动产教融合由表及里,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多样化路径,打造东莞职教的发展样本。
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引源头活水蓄发展动能,东莞扎实推进强师工程,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教育人才队伍。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优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东莞职业教育积极采取多种方式打通升学和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让学生昂首走出去。
当前,作为湾区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东莞教育更是紧扣“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价值追求,抓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度聚焦教育现代化,东莞职业教育也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上。与湾区共荣,东莞职业教育未来可期。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林群贤黄婷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
关键词:
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育德技兼备栋梁之才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职业技能,但人才的定义并不仅限于此,而是强调技能与素养并重,既要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敬业品格。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健全人格,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东莞职业院校不断创新管理手段、方式,从教育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校园文化以及多元发展等多方面,探索德技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东莞市商业学校“学长制”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以书香校园建设推动学校从“工厂型”校园向“人本型”校园转型;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围绕思政课创新,“牵手德育”纳入教学全员全过程……这些案例成为东莞职教系统落实立德树人的典型代表,不断提升育人新高度。
创新德育经验面向全国推广
为学生成长、成才不断赋能,探索新形势下“牵手德育”的新思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在发展中不断创新,这是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的经验与做法。
去年12月,在教育部首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评选中,机电工程学校德育案例《探索实践“牵手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功入选,并面向全国推广。这是全国中职学校唯一入选的全国典型案例。
在机电工程学校,“德技双高”的办学理念贯穿育人始终。入选案例通过阐述“牵手德育”的铸魂育人、同频共振、品牌活动,从宏观、中观、微观构建德育工作的“同心圆”,进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该校的探索创新,正是东莞职教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构建多形式、多途径、全方位德育教育格局,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缩影。以校园建设为目标,以课程打造为载体,以社团活动为表现形式,近年来东莞职教人不断为学生成长搭台。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建设,“开学第一课”“向国旗敬礼”“我和我的祖国”“朝阳读书”等系列主题活动轮番推出,进一步营造育人生态,各校则不断结合校园文化特色推出创新举措、打造精品活动。
如商业学校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推出“三全育人学长制”,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从自主获取辅导到主动辅导他人,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学校立足书香校园建设,推动学校从“工厂型”校园向“人本型”校园转型;东莞理工学校坚持开展“与经典同行”系列活动,通过文学讲座、手抄报、诗歌朗诵、征文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文化自信。
学校搭台有利助推学子全面发展,从全市来看,去年东莞中职学校参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系列主题活动,共捧回了一等奖31个、二等奖个、三等奖个,优秀案例7个,2所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以赛促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方面,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方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职业学校育人模式创新;另一方面,直面学生毕业出口,育德、修技则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助推引擎,把德技并重融入“做中学学中做”育人全过程,为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落实在实践中,东莞各中职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坚持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并重,并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赛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数据显示,年全市中职学校学生文化课合格率为94.74%,较年提升1.81%;专业技能合格率为94.67%,较年提升1.24%;全市中职学子参加国家和省竞赛成绩持续保持全省前列。
共名中职学生参加去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一等奖43个、二等奖64个、三等奖60个;8名学生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
去年11月,东莞理工学校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中职组沙盘模拟企业经营赛项,技压群雄,斩获一等奖。这是东莞乃至广东省首次拿到会计专业国赛单项第一的好成绩。
成绩的取得,不仅展现了学子精湛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也展示了东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显著成果和优异的育人质量。
课堂上努力拼搏,赛场上秀出精彩,各职业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坚持“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着力学生核心素质培养,这也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
在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足球已经成为学校一张闪亮的名片,年该校正式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如今该校足球专业已“名声在外”——年、年勇夺广东省“省长杯”足球联赛冠军;年参加全国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取得第四名成绩;—年连续五年获得东莞市中学生足球比赛冠军。
目前,该校共有2名队员被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吸收为预备队员,9名学生考入广州体育学院、嘉应大学等本科院校,31名学生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学子们升学就业路进一步拓宽。
关键词:
产教融合
紧扣湾区产业需求强化技能人才支撑
上月,东莞市商业学校与宏远体育发展(东莞)有限公司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双方携手着力篮球专业人才培养。宏远特色篮球课程将进校园,专业篮球教练员为学生授课培训,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将被安排到宏远训练营实习、就业。这是东莞市商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一次积极探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近年来,东莞紧扣湾区产业需求,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通过搭建产教对接平台,把产业升级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等融入教育教学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中,使专业教学不断对接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产教融合的内涵和功能不断丰富。
目前,东莞职业教育已形成共建基地、车间进校、企业专班、教学工厂、职教集团等多种合作形式,促进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师资、设备、技术等资源共享,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东莞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初步绘就,被省教育厅誉为校企合作广东模式的“东莞范本”。
专业建设精准对接产业发展
东莞市轻工业学校的家具设计与制作专业是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广东省“双精准”示范专业。该校通过与壹家壹品、三维家、名家具设计研发院等知名企业的多元合作,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建设进行具体指导,共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立职业技能培养标准等,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近4年,学校培养了多名毕业生进入家居行业,为行业转型升级输送了一批应用型人才。”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专业建设是学校培养符合社会所需人才的前提条件。近年来,东莞职业教育紧跟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步伐,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为导向,不断引导优化调整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鼓励学校开设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帮助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十三五”期间,东莞按照学校所处镇街的产业特点,确定各中职学校的主体专业和特色专业,做好各专业布点规划,对雷同专业进行调整撤并,缩减办学规模。同时以支撑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为目标,开设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的战略新兴专业,对传统专业实现了内涵升级。全市共有23个专业(点)被认定为省级中职学校“双精准”示范专业(点)。
东莞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年,东莞高职学校共开设专业个,设置个专业点;中职学校共开设专业个,专业点个,覆盖13个专业大类。基本覆盖东莞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据悉,去年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在第一、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0.10%、24.97%、74.93%,就业规模前五位分别是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加工制造类和文化艺术类,与东莞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要求基本吻合。
从学校主导走向校企“双主体”
去年疫情期间,东莞理工学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师生与东莞宏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两款战“疫”消杀机器人,并已投向市场,分别售往哈尔滨、深圳、南京、东莞等城市。
通过引进研发型企业,学校构建起校企合作资源链,打造校企成果孵化中心。一方面,充分发挥研发型企业的优势,让师生在技术应用视野上保持前瞻性,推动新技术快速转化为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为学校提供优质的企业师资,在产品研发、试制上为师生提供实践平台。
这是东莞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一个典型。据悉,“十三五”期间,全市职业院校与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模式逐渐多元化、深度化、特色化。
依托先进技术进课程、企业师傅进课堂、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与管理、校企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多种形式,东莞职业教育坚持人才的培养过程以实践为导向,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逐渐改变过去“职业学校为主导,企业为支撑”的办学模式,形成校企“双主体”的合作机制。
例如,东莞市纺织服装采取“四企业三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企业化工作环境学习、运用企业项目教学、使用企业管理运营模式、建立企业考评机制,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协同就业,走出了一条中职研学产训特色之路。
产教融合的深化,也为职业教育增值赋能,拓展开放性,如与企业共同开发应用型校本教材,参与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等。其中,东莞市电子商贸学校与中教畅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编写校本教材《电子商务基础》,与东莞市百达连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编写校本教材《电子商务物流》;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与IMR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组织教师参与该公司“密封式箔膜的模内转印方法的研发”项目,包括项目认证、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全过程。
集团化办学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全国第二批共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由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牵头成立的东莞市模具(国际)职业教育集团(下称“集团”)入围,是全省入围的两所中职学校之一。
年11月,在东莞市教育局的主导下,集团正式成立,拉开了东莞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帷幕。这个由3所高等院校、15所中职学校、8家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96家优质企业组成的职教集团,依托东莞市、大湾区模具产业背景,以模具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聚集优质教学资源和校企合作为重点,全力打造“信息共通、资源共用、人才共育、产业共推、利益共享”集团化办学模式。
集团成员单位之间按照互惠自愿的原则,在设施设备、技术信息、实训基地、岗前岗后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产教研合作和毕业生就业、教师实践锻炼和企业工程师聘任兼职教师等方面进行资源互补,形成互联共赢的职业教育联盟。几年来,集团“企业联合培养基地”“企业项目训练中心”等平台培养的毕业生成为了企业聘请的“香饽饽”,实现了高薪就业。
职业教育具有“跨界”属性,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是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路径,集团化办学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以专业为纽带,整合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等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效益和职教集团的行业影响力、区域辐射力,并最终更高质量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东莞市教育局介绍,目前东莞已成立8个职教集团。通过发挥职教集团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将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切实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与融合。
关键词:
强师工程
引育结合夯实基础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该工作室聘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张国军为领头人,两年来共吸引了22名教师和专本科学生参与。团队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师生发表了多篇SCI论文,获专利认证多件,成果丰硕。
坚持“引培结合、理实结合、育训结合”原则,东莞职院打造了“一中心三平台”的教师能力提升体系,通过实施师德提升、高层次人才引培、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培养及师资队伍国际化等五大工程,实现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以及国际化能力“四提升”。
这是东莞职业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缩影。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东莞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强师工程”,通过扩大师资规模、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途径,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教育人才队伍。
质量“两手抓”优化师资结构
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既要量,也重质。据了解,近几年中职教师规模不断增加。东莞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年,东莞高职院校有专任教师共人,其中专业课教师共人;东莞中职学校有专任教师共人,其中专业课教师共人。
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也在进一步优化。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年,东莞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年,名专任教师中有人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明显攀升。对比年,年中级和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增幅分别为3.94%和18.5%。
文能理论教学,武可实训指导,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此东莞不断优化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准入和聘用制度,落实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支持专任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去年4月,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的《名师育“双师”“双师”带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入选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的持续深化,为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带来更广阔的空间。例如,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培训学院”,共同培养既懂学校专业教学又懂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双能”师资。近年来,学校先后从行业、企业引进能工巧匠和企业讲师18名,作为校外兼职和兼课教师,较好地促进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岗位教学”“生产实战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专业教学过程与产生过程的对接。
三管齐下助推教学改革实践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关键,在于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教师职业核心素养。东莞通过以训促学、以赛促建、以研促教,创新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实践,增强教师综合素质。
这其中,东莞高度重视中职技能竞赛,以大赛促进专业建设,强化创新意识。年,东莞市中职教师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再创佳绩,获得一等奖18个、二等奖31个、三等奖33个,较上一年分别增加6个、13个和17个。
与此同时,引导学校主动探索“技能与素养融合”教法改革,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上研究合适的微观教学法。以市级公开课为载体进行实践与示范,在东莞市轻工业学校、东莞理工学校、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等学校,组织56位老师开展了47门公开课,涵盖了计算机、会计、机械、汽修、电子商务、机电、烹饪等专业。
一手抓教学,一手抓教研。一直以来,东莞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职业院校教研活动。其中,去年开展的“新职教、新思路”系列线上讲座,由10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领衔开讲,涵盖专业建设、现代学徒制、信息化改革、大赛成果转化、中高职贯通培养、心理素养培养等职业教育的难点、热点内容。此外,在计算机、机械、汽修、电子商务、财经会计等专业大类展开课赛融合、高效训练、竞赛改革等研训活动,促进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成果转化。
近年来,东莞职业院校教学成果显著:年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个;年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个、二等奖8个。课题立项成果丰硕,年至年保持稳步增长。
“互联网+”是迈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东莞职校不断创新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其中,东莞理工学校、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全市中职学校在东莞慕课平台开设课程共门,课程报名学习量达19.04万人次。
打造具国际视野教育队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世界公认的先进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德国实现工业4.0的坚实基础。自年起,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组建了德国课程班,借鉴德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利用德国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管理经验,按照严格规范的课程标准体系研发适合本土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其间,学校还邀请德国专家驻校,指导课程开发与实施。
在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国际化合作也在系统进行。学校目前已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日本自动车短期大学(NAC)联合办学,引入德国、日本课程体系,按照德国、日本的教学模式,聘请德国、日本专家到校进行教学及培训师资。其中,德国课程班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马格德堡市工商业联合会等合作开办,学校还引进了德国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可考取德国IHK汽车机电师证。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东莞职业教育更加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有10所职业院校的42个专业与职教先进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开设了德国课程班、日本课程班、台湾课程班和出国留学班,在校生达多人。
围绕课程开发、实训教学、师资培训、实训室建设等环节,通过邀请国外专家进校指导,在引入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同时,有利于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教育队伍,达到“强师”“强教”的目的,提高东莞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
学生发展
拓多元成才渠道升学就业“两开花”
年夏天,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15级学生邓雄辉刚毕业,就被聘为大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机器人应用工程师兼主管。三年级时,他在校企合作的威杰专班学习,实习期间就被大研自动化派到日本电产公司,1个人就维护了近台机器人设备。
尽管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得到跨越式发展,但不少人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仍受传统观念影响。直面学生和家长最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