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产品

在高度成熟的BIM市场中,怎么搞出有用的

发布时间:2022/8/9 20:28:31   
儿童医院白癜风外用药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20103/10151299.html

你好,这里是BIMBOX。

看到标题,也许你会以为我们要介绍一个可以照搬的成熟体系,或者是一个应用点非常多的、高大上的巨型项目。

你猜错了。

今天要给你聊的,是一位老朋友

唐越带来的分享,他讲述的,是在新加坡一个很小的项目里,集中所有力量办的一件「小事」。

说它是「小事」,是跟国内很多动辄几十个应用点的大型BIM项目做对比,但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我们觉得这事还真不小。唐越用他的真实故事,给我们国内苦苦挣扎为BIM找出路的人们,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启示。

咱们先用第一人称来给你转述他的故事,最后来说说BOX自己的想法。

你好,我是唐越,年结束了新加坡的9年学习工作生活,回到了国内,现在我在江苏金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担任BIM事业部负责人一职。

年开始我在新加坡建设局学院(BCAA)系统的学习了BIM技术,在学期间,永远不会忘掉的一段对话,就是导师在第一节课程上问大家的这么一句:「WhatisBIM?」

同学们各种花式回答接踵而至,「BIMisRevit」,「BIMisasolution」等等,而导师在听完大家的答案之后说出了一句经典的话:

BIMisaprocess(BIM是一个过程)。

可以说,这句话从一开始就深深植入了我的脑海,就像当年学JAVA时候老师一直强调的一句话,JAVA是面向对象的开发。

我们在大力推行全生命周期BIM应用的当下,也是在不断探究BIM作为一个过程技术,如何拓展应用场景和思路的一个阶段,在中国,各路神仙尽显技术能力,百花齐放,然而往往到最后甲方的一句:你能给我带来什么?又让众多大拿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这一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

近几年来,新加坡在BIM技术应用上一直走在前列,作为发达国家,新加坡不光在经济发展,同样在建筑业有着较为领先的技术和思想,更重要的则在于,整个国家层面对推广BIM技术应用不遗余力的坚定支持。

新加坡在年开始部署CORENET(ConstructionandRealEstateNetwork,建筑与房地产网络),初步建立建筑业数字化信息系统,从刚开始的2D图纸电子图审,到后期的3D模型E-submission(数字移交),最终成功的在年将建筑全专业BIM图审落到了实处。

在这里,我不过多赘述新加坡政府和建设局这十几年的过程和研究有多艰辛,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制定了目标,就要将它完成的这种恒心和毅力。

年,我在新加坡的老东家Vigcon(一家本地总承包商)承接了MOH(新加坡卫生局)的一个新建项目——AMK23NH宏茂桥23街区老人院新建项目,我当时的身份是公司的BIM部门经理。

这个项目总建筑面积只有平米,很不起眼的一个小工程,可以说跟国内动辄十几二十万平米的工程完全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工程,却被赋予了新加坡建设局对于BIM项目最高级别的要求——1stClassBIMProject(一级BIM项目)。

一级BIM项目施工阶段实现路径图

当时公司是懵的,我也是懵的,BIM,还是1stClass,就这么小一个项目,做什么BIM应用才能达到如此的高度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新加坡的项目BIM执行团队架构以及管理模式。

新加坡的BIM项目管理体系较为科学成熟,首先甲方有专门的BIM管理部门,针对特定项目再由建筑设计院(Architect)建立项目的BIM全流程管控体系,并确定项目BIM总负责人,然后由结构顾问、机电顾问以及造价顾问提供专人,形成设计阶段BIM执行团队。

当项目结束设计,交付到施工总承包商手上时,再由总承包商指定专人,接过项目BIM模型和数据的拥有权,继续进行项目实施,而建筑设计院的BIM经理以及甲方的BIM经理,全程都会审核承包商的工作内容以及提交的成果。

同时,顾问公司的BIM负责人也会全程配合施工阶段的BIM协调等相关工作,在这样一个周全完善的组织架构下,确保了整个项目BIM执行周期内的体系化管理。

BIM项目执行组织架构图

再回到项目本身,我在获得项目的执行目标和BIM目标后,了解了具体的要求,下面这张表中就包含:根据甲方需求创建BIM模型,至少在三个里程碑节点提交多专业协调模型,实施4D施工模拟,用于关键区域的实体模型,预制混凝土装配式BIM模型,机电设计和分析,基于云的BIM协作和信息交换,提出并落实新技术。

一级BIM项目施工阶段BIM要求

在这一整个目标文档里,只有第5条(BIM与装配式)和8两条(承包商需要提出并且落实新技术)属于非常规BIM应用。

在这样的条件要求下,我们做了相应的思考,除了这两条,其他的几条要求在应用上似乎很难做出亮点,那我们就集中在这两条上做进一步讨论。

在年,DfMA(DesignforManufacturingAssembly),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装配式,在新加坡的项目技术层面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新加坡的PPVC(PrefabricatedPrefinishedVolumetricConstruction,箱式预制装配系统)和PBU(PrefabricatedBathroomUnits,预制整体卫浴)应用,以及常规的预制构件,包括横向竖向结构,都已经有着成熟的工艺技术。

那么BIM与DfMA又能有什么关系呢?精细化钢筋建模?模型出图工厂预制?装配式安装工艺模拟?这些都不是核心应用,也带来不了多大的价值,毕竟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在做这些事。

新加坡建设局的DfMA指南里的BIM应用描述

我们和公司技术部门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讨论,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现场安装的角度,我们逐渐发现了问题,而且是实际工作中真正遇到的问题——预制构件生产、运输及安装管理。

新加坡是一个很小的岛国,本国制造业不发达,几乎都是依靠进口,预制构件的生产%都是由马来西亚厂家生产,并运输到新加坡,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项目都不约而同会存在生产滞后、运输延误等问题,还有本地仓储及项目现场堆放管理混乱,预制构件到达现场后验收不通过等问题。

而AMK项目的预制率高达76%(结构预制率),也就预示着后续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同样的管理问题。

甲方、设计院和我们自己都很关心预制构件管理问题,那么我们最终就敲定,通过这个的项目,进行预制构件管理的研究。

Tekla是我们项目预制构件模型搭建的主要工具,项目中Revit和Tekla进行模型、数据交互的标准文件格式是.ifc,同时我们的预制分包商也是使用Tekla进行出图和工厂预制加工。

那么如何利用模型管理好整个项目的预制构件进程、运输及安装情况?

刚开始我们就决定利用天宝(TrimbleSolution)的云平台TrimbleConnect,原生的平台及对Tekla的完美支持都很适合这个项目,但是问题来了,TC作为一个成熟的平台类产品,无法根据我们的需求进行多样化的定制。

那么我们只能利用现有平台的功能去进行设计,在一套完善的平台流程中插入定制化成分比较高的模块,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于是我们请天宝提供研发人员,与我们一起设计一个B/S架构的构件追踪平台。

这个时候还没有雏形,一切都是我们内心的想法,下一步,就是将想法形成产品。

由于曾经学过编程,所以在大家第一次坐下来讨论目标的时候,几个不同技术领域的沟通也成功的擦出了火花,无论是从程序、研发的角度,还是模型、建筑的方向,各参与方都成功的领悟到了对方想要什么,自己需要做什么。

这也使得后续整个开发落地的过程异常的顺利,虽然不会使用原型图工具,但是对于产品所需要展示的内容和架构,已经在大家的脑海中形成,这也催生出了一张用Excel绘制的平台UI原型图。

梦开始的地方:用Excel简单绘制的平台主界面

那么虚拟世界中的构件与现实世界中的构件,怎么能产生关联和互动?是不是需要用到一些介质,比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38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