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机电产品 >> 机电产品优势 >> 深度分析晶盛机电,作为单晶硅设备龙头
晶盛机电也是一家颇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在学术界,有不少论文分析公司早期的一些经历。
我是自动化专业的,也是之前偶然在“知网”上看到了这些论文,现在都还有印象。
不过应该很少有人看过,这些论文都是收费的,一般除了学生和做学术研究的,不会去看上面的论文。
我去年也分析过一次晶盛机电,不过特意没写公司的基本信息,因为对于这样的优秀企业,我不想去说负面的东西。
前几天公司发布了年的年报,借着重复分析的机会,今天我就选择性的补充一些公司发展信息。
一、公司晶盛机电可以说脱胎于浙江大学,于年成立。
核心创始人邱敏秀就是浙大的博士生导师,而且之前在学校有较高的职务,不过已经退休。
这个年龄的创始人确实不多见,真是老骥伏枥。
另外一个创始人叫毛全林,在年成立《上虞金轮投资》,积累了一定财富,到那时公司没技术。
所以毛全林找到邱敏秀,由他出钱,邱敏秀出技术和项目,合伙成立“晶盛机电”。
邱敏秀的身份和地位号召性很强,拿下了当年浙江的《全自动大规模集成电路单晶硅生长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这个重点项目。
后来把这个项目的科研成果再加上一些其他与单晶硅生长炉相关的技术,都装进了晶盛机电。
公司成立的时候取了一个巧,当时我国为了吸引外资,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是“两免三减半”,也就是所得税免两年,再后面三年打五折。
所以晶盛机电最开始的时候有个神秘投资人叫吴晓,是意大利华侨。
注册公司的时候的注册资本是30万美元,吴晓出了10万美元。
所以晶盛机电在年的年底成立后,就是外资企业,从年到年,不用交税,从年到年只需要交一半。
不要小看这个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高科技创业公司来说,前期家底不厚,客单价又很高,能少交税,对公司的利润和现金流是有很大帮助的。
那这不是顶风作案,典型的违规操作吗?
确实属于违规,年8月,晶盛机电就把外资给撤了,又变成纯中国公司。
所以老老实实补交了两千多万的税款。
要知道这可是当年净利润的三分之一,这笔钱放在创业初期,还是很重要的。
后来邱敏秀替代毛全林成为了金轮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也就间接是晶盛机电的实控人。
也就是在股权调整的这个时候,曹建伟这位重要人物登场。
在招股书里,晶盛机电说公司发展顺利,为了扩张业务,全资收购“慧翔电液”。
而慧翔电液这家公司,就是曹建伟的,所以曹建伟也顺势成为了金轮公司的股东之一。
两年后,晶盛机电上市成功,发行价33元,市值11亿,市盈率34.74。
毛全林一直都是董事,不过目前持股比例已经很低,不到一个点。
晶盛机电由于自身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而且很多技术在之前的学术研究中,早就已经有了雏形,甚至有的已经经过了成熟的实验。
所以年成立之后,仅仅4个月的时间,在年3月,公司就发布研发出我国第一台“全自动TDR80A型单晶硅生长炉”。
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为我国光伏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了这第一台设备后,更新迭代就非常快,基本上每年都会发布这样的公告:
“国内首台XXXXXX设备研发成功”。
反正各种被国外企业垄断的设备,都被源源不断的研发出来。
不过邱敏秀是年出生的,比新中国成立都早了4年,年创业的时候,就已经61岁。
这个年龄在我的记忆中,光伏圈里好像只比“徐广福”小两三岁,徐广福是光伏行业知名企业家中年龄最大的。
可能是年龄问题,晶盛机电在成立10年之后,也就是年,邱敏秀把董事长的位置交给了曹建伟。
曹建伟是邱敏秀的学生,并没有血缘关系,曹建伟入局很早,也一直是公司的顶梁柱。
这应该是邱敏秀没有把大位传给子女的原因。
她有一儿一女,在绍兴都很有名,虽然没能继承母亲的经营权,但是继承了财富,少爷和公主都是股东。
不过未来也说不定,邱敏秀的儿子何俊,一直都是公司董事,而且从年到现在,都位居总裁。
曹建伟之后会不会是何俊,不知道,我觉得可能性也不大,因为曹建伟比何俊还小9岁,何俊是年生的,已经53岁,大专学历,曹建伟是年出生的,现在才44岁,博士学历。
何俊这个年纪,不存在培养的说法,所以说邱敏秀是真的只想让晶盛机电在最合适的人手里做强做大。
显然曹建伟比何俊更合适,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执掌公司以来,营收翻了10倍,净利润更是翻了17倍。
年的时候,晶盛机电营收才10.9亿,净利润1.8亿,年营收已经.4亿,净利润30.8亿。
顺便提一下,邱敏秀的丈夫“路甬祥”更有名,曾经是浙江大学的校长和中国科学院的院长。
所以晶盛机电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我觉得挺好,在教师的岗位上积累了科研成果和经验,退休之后,尝试把科研技术商业化,成功了最好,失败了也无所谓。
好像有人对这个事情另有一番负面言论,我觉得过激了,大学老师退休之后创业,这没有任何不好,相反是值得尊敬的。
另外关于晶盛机电深度绑定的中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都知道的,就不说了。
上图是晶盛机电年的前五大客户销售情况,第一大客户当然就是中环。
年中环拿货35亿,正好占了三分之一,这几年增长非常快。
年销售额是16.7亿,占销售总额比例44%,年是30.7亿,占比51.5%。
销售金额在扩大,占比却下降了不少,说明晶盛机电在其他业务的扩展上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看好晶盛机电的原因,中环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其他业务也有向好的趋势。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公司的业务。
二、业务晶盛机电的业务主要是设备和材料两类。
设备是核心,从硅原材料到成品硅片之间的所有加工流程所需要用到的设备都有。
上图是公司主要设备分应用场景的统计,其中的核心是“长晶”,从公司成立第一天起就做的业务,到现在依然还是主角。
把不同的硅材料,通过不同的“生长炉”,生产出来的就是不同的硅棒。
如果按照工艺流程来划分,主要有下图这10款设备。
硅材料通过第一个长晶设备就会生产出圆形但是不平整的硅棒,然后通过滚圆设备加工成符合要求的圆形硅棒,再通过切断设备把硅棒分节,再通过线切设备切成硅片。
流程走到这里,可能会有人疑惑,硅片不是圆的吗,怎么还要倒角设备?
简单来说,倒角分两类,首先单晶硅一般是做成圆的,所以叫晶圆,但是多晶硅是可以做成方形的,一般太阳能电池都是方形硅片,所以方形硅片倒角就很正常,都能理解。
然后对于圆形硅片来说,刚切出来的硅片并不是光滑的,所以才会有后面的研磨设备。
那么外边缘同样也不够光滑,所以倒角并不是非要切掉一个角,也可以让圆形硅片获得平滑的外边缘,这样会有三个好处。
第一个是防止晶圆边缘碎裂
如果不够平滑,硅片受力的时候,比较容易形成小缺口,从而影响良品率;
第二个是防止应力集中
这个是初中物理知识,平滑的外表会让应力分散得比较好,从而受力均匀,要知道晶圆在后面还会经过很多道工序才能作为成品,每一道工序都会让硅片承压,如果某个点应力过大,当然可能会破损;
第三个是更好的承载光刻胶
这个在芯片加工过程中很重要,如果平滑度不够,会让光刻胶形成堆积,从而影响在掩模工序中对焦的精准度,芯片的精度要求是极其高的。
然后接下来的各种抛光设备,也都是上面这个原因,必须光滑度非常高才行。
再说一下长晶设备,长下图这个样子。
简单的说一下硅棒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硅材料经过高温之后,就会融化成液体,专业上叫“熔汤”,然后拿一个单晶体吊在熔汤的上表面,专业上叫“晶种”。
这个时候熔汤的温度是很高的,而晶种相对来说就很低,从而形成温度差。
学过物理的都知道,有了温度差之后,熔汤就会慢慢的在晶种周围凝固。
然后吊着晶种的杆子,就会旋转着慢慢往上提,让熔汤持续凝固。
由于是旋转上提的,所以凝固出来的晶体棒就是圆形的,晶圆就是这样来的。
再由于晶体棒是这样慢慢一点点凝固出来的,有点像生长,然后还要像炉子一样加热融化硅材料,所以这个设备就叫“生长炉”。
晶盛机电十几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个设备的新技术,现在已经在“大”这个方面,是全球领先的。
这个大,指的是融化硅材料用的那口锅,专业上叫“坩埚”。
不要以为像厨师炒菜一样,只要厨艺在,随便拎口锅都没问题。
坩埚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很显然尺寸越大,效率就越高。
比如在蓝宝石晶体生长方面,现在行业一般是KG级别,晶盛机电能做到KG。
说到这个蓝宝石,是晶盛机电的主场,最先进的技术就在这个上面。
蓝宝石只是硅材料中的一种,其他硅材料设备,晶盛机电其实没有优势。
全球半导体产业这几年发展非常快,对设备的需求也达到新的高峰。
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亿美元,同比增长11.24%。
我国半导体设备销售.5亿美元,同比增长也是11.24%。
从这个数据来看,我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这是晶盛机电除了中环贡献了三分之一的业绩之外,还能卖出这么多设备的根本逻辑。
除了硅片生产设备之外,晶盛机电也做光伏组件设备。
如上图所示,电池和组件主要零件都是硅片,所以前半部分的生产流程和设备就是上面说的硅片生产设备。
组件里面包含了叠瓦、排版和灌胶等工序,这几年这类设备也在逐渐提升业绩,不过还是以晶体生长设备为主。
如上图所示,是年设备销售情况,晶体生长设备销量台,同比增长.6%,智能化加工设备销量台,同比增长.2%。
不要在意库存量的问题,这个有特殊性,订单发货到验收到确认收入,这是有一个过程的。
看看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
中环是真有钱啊,待履行金额还有五十多个亿,全部是全自动晶体生长炉,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光伏行业扩产有多么夸张。
从去年到现在,我一直在说光伏行业产能要过剩,未来会陷入激烈的内卷,不知道有没有人听进去。
我记得之前还有人反驳说,太阳能发电是未来的趋势,这样的清洁绿色能源,不会有上限,也就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我只能说想多了。
三、业绩年晶盛机电的业绩是不错的。
营收.38亿,同比增长78.45%,净利润34.19亿,同比增长78.09%,归母净利润29.24亿,同比增长70.8%,基本每股收益2.26元,同比增长69.92%。
增收增利,而且还是连续保持。
收入结构主要两部分,设备收入占比79.6%,材料收入占比13.67%。
晶盛机电的单晶炉一直还在扩张,8寸和12寸都在持续扩产,其中12寸刚开始批量生产。
但是从技术上,离国外巨头还是有比较大差距,比如美国的Kayex和德国的PVA,他们的12寸硅片设备比晶盛机电要领先不少,而且Kayex已经具备生产16寸的实力。
目前我国主要还是靠进口,7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国外巨头拿走。
从好的一面来说,这些未来是国内公司的潜在市场,国产替代是共识。
但是替代的前提是技术达标,晶盛机电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而技术升级从来都是烧钱的事情,恰恰公司年的现金流并不理想。
上图是晶盛机电近十年的经营现金流净额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年是一个节点,账面上总算是开始有现金了,年增长也不少,达到17.37亿,但是年只有13.14亿,下降4个亿。
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下图我框出来的数据。
年应收款25.7亿,预付款9.58亿,总共达到35.28亿。
年应收款16.66亿,预付款5.34亿,总共正好是22亿。
也就是年被欠款的资金多了13.28亿,如果加上所有的营收和预付,这个金额是17亿多。
然后我们再来对比另一组数据。
应付款年41.47亿,年63.5亿,增加了22亿。
同样如果加上所有应付和预收,“欠款”增加的金额达到67亿,这里的欠款要打引号。
也就是欠款和被欠款之间差了50亿。
然后根据公告,去年发货金额是93亿,比年增加47亿。
相近的两个数据,再加上下滑的收现能力,这个里面有没有提前确认收入的问题?我是存疑的。
前面分析业务的时候,我们知道年的生长设备和智能化加工设备增长幅度都很大,这必然带来营收的增长。
净利润之所以保持高度一致,一直稳定的毛利率功劳不小。
年毛利率39.73%,年39.65%,几乎保持同步。
更同步的是净利率,年28.99%,年28.93%。
费用控制得真准。
四大费用里面,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不但金额小,还比较稳定。
这个是产品特殊性造成的,首先前面说了订单都排到了年,根本不需要营销,自然没有什么营销费用。
然后公司的产品属高科技,客单价高,数量并不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不是劳动密集型,所以员工数量变动不大,年的员工总数也才人,所以管理费用能控制。
然后主打产品目前供不应求,而且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这种情况对财务预算来说,就很方便,今年会赚多少钱,要花多少钱,要借多少钱等等财务数据对于晶盛机电的财务总监来说,肯定是一清二楚,而且能提前规划好。
那财务费用自然也能很好的控制,不会大起大落。
唯一波动比较大的只有研发费用,逐年增加,其实金额也不大。
年2.27亿,年3.54亿,年7.96亿。
虽说去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是7.49%,占净利润比例的23%,不能说多低,但是也不高。
这个也没办法,晶盛机电正是大规模扩产的阶段,太需要用钱了,而资产负债率每年都在上升,现在并不低。
上图是晶盛机电近十年的资产负债率,整体上一直都在节节攀升。
其实晶盛机电总共都没借多少钱,也就去年多一点。
年短期借款11亿,这个在往年都只有几千万,长期借款那就更少了。
在制造业里面,只借这么点钱的公司,也算是一道风景。
所以资产负债率虽然已经61.18%,但是晶盛机电的负债跟别人不一样,他主要是应付款和合同负债,还必须结合周转率来看。
上图是近五年的运营情况,除了存货之外,其他指标都还好。
我用红色框出来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基本上保持稳定,并没有恶化。
这种产品供不应求的公司,合同负债那么高,按理说是好事情,别人求都求不来。
但是也要能消化得了才行。
我之前通过投资热线问过晶盛机电的工作人员,为什么不加大负债投入研发?
怎么回答的我忘记了,反正没有确切的答复,都是一套官话。
按照我的猜想,应该是性价比的问题。
正面有利的负债无非就两个方面,一个是扩产,二个是研发新技术。
扩产在晶盛机电看来,好像确实不需要借钱扩产,至于新技术,16寸的生长炉可能是难度很大,不是砸几十个亿就能研发的。
然后公司肯定也知道光伏下游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节奏慢一点不一定是坏事。
国内做相关设备的企业就那么几家,加上技术含量的加持,行业壁垒还是挺高的
四、总结晶盛机电最大的优势是产品种类齐全,硅片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公司全都有。
而竞争对手比如北方华创、连城数控等等,虽然也有不错的实力,但是产品丰富度都有欠缺。
而且晶盛机电扩展的电池设备和组件设备,表现也不错,我估计这部分业绩在今年会有比较大的提升。
高端技术虽然差距比较大,但是也没那么重要,慢慢追就是,重点是目前可国产替代的市场还有很大,这些都是看得见的钱。
我做了下面这张表,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的表格,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的龙头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以后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上面这个表里更新数据,另外以后每周的周末,会把本周分析过的公司一起做一个深度总结,周总结也会和表格放在一起。
每次分析公司后,会在后面加一些更深度的观点或者计算方法,也会放到一起方便阅读,都记得去看。
专注于上市公司财报和基本面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