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产品

经纬恒润研究报告ADAS和TBox产品

发布时间:2023/4/22 16:47:39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王宁,李恒光,史博文)

1.投资亮点:智能网联汽车领先企业,扬帆智能驾驶广阔蓝海

1.1.核心研发团队深耕汽车电子领域多年,具备丰富的研发经验

公司核心研发团队具备自身行业技术背景,多为清华大学、北航和哈工大汽车电子及相关专业出身。公司核心研发团队中有多位北航和清华大学背景的核心技术人员及业务高管。公司核心研发团队及业务高管平均在公司任职时间将近16年,高度稳定的核心研发团队有助于公司在汽车电子、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等高成长性领域持续保持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持续拓展智能网联汽车下游核心优质客户资源,具备汽车电子和智能驾驶技术优势。截至年6月30日,公司拥有已授权专利项,其中发明专利项,累计获得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公司参与并编制共有4项已发布的国家标准,多次获得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奖项及中国专利优秀奖,科研成果显著。公司已承担中国多项智能驾驶和汽车电子项目的开发与生产任务,在自动驾驶车辆基础技术平台开发、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技术开发、智能驾驶数据采集及测评服务平台等关键领域持续进行拓展研究,具备较强的行业技术优势。

1.2.电子产品、研发服务、高级别智能驾驶三位一体业务布局协同发展

公司经过19年砥砺发展,已形成电子产品、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三位一体”的业务布局,在核心技术、应用场景、行业客户资源等方面相互赋能,协同发展。

1)研发服务:汽车电子产品需要经过开发、测试、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才能最终投入终端应用。公司的研发服务可以为客户在汽车开发和测试阶段提供覆盖研发工具、开发及测试完整流程的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公司研发服务一方面可以为公司电子产品提供设计验证经验及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为公司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提供技术架构积累与应用案例储备。

2)电子产品:在提供研发服务的同时,公司基于对客户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网络架构、硬件方案加深理解,并根据客户需求开发用于整车生产环节的电子产品,主要产品包括智能驾驶产品、智能网联电子产品、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品、底盘控制电子产品、新能源和动力系统电子产品、高端装备电子产品。公司电子产品一方面可以为公司研发服务延长客户服务周期,提供关键技术落地场景,另一方面可以为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提供技术积累与运用,通过量产产品发挥规模效应,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3)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随着SOA架构和智能网联技术在汽车产品中的应用渗透率不断提升,公司通过深入汽车产品的使用和运营场景,明确下一代智能汽车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需求,与年进入高级别智能驾驶业务领域,提出高级别智能驾驶系统出行即服务(MaaS)的商业化运营战略,目前已形成完整的港口MaaS解决方案。公司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为公司电子产品提供新产品应用验证场景并积累应用数据,另一方面可以为公司研发服务提供新技术落地,加速公司在SOA架构、车载高性能计算平台、5GT-Box、以太网通信、智能驾驶、OTA等领域的快速研究发展。

1.3.公司具备优质客户资源壁垒,与国内主流整车厂深度合作

公司凭借深耕汽车电子领域19年的深厚技术开发能力和可靠的产品质量,通过三位一体业务布局,与多家全球知名整车厂和Tier1供应商客户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具备优质客户资源壁垒。公司主要下游客户包括国内外整车厂、国际Tier1供应商客户、高端装备及无人运输等领域的制造业/科技企业客户。

1)整车厂客户:公司整车厂客户包括一汽集团、中国重汽、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东风汽车、北汽集团、长城汽车、宇通集团、江铃汽车、江淮汽车、陕汽集团、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多家国内主要整车厂客户;还包括Navistar、通用汽车、达夫卡车、雷诺、福特汽车、现代汽车、日产汽车等国际主流整车厂客户。

2)Tier1供应商客户:公司国际Tier1客户包括HI-LEX、英纳法、伊顿工业、Valeo、Aptiv、Bose、Magna、安通林、BorgWarner等国际领先的Tier1供应商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通用汽车、福特集团、捷豹路虎等知名国际整车厂企业。

3)高端装备及其他领域客户:公司在高端装备、无人运输及其他领域客户包括中国商飞、中国中车、三环集团、华为、美团等国内领先制造业企业及科技企业。

公司通过快速响应的服务体系和出色的产品技术性能,已成为国内外整车厂和Tier1供应商的深度合作伙伴,品牌效应日益显著。公司一方面与国内整车厂保持高效沟通和合作,另一方面可为国际Tier1供应商提供灵活高效的及时客户响应服务体系,通过三位一体业务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及服务,品牌认可度持续提升。公司深度绑定大客户协同发展,前五大客户营收规模占比不断提升,由年42.6%提升至H1的57.4%,其中中国一汽营收规模占公司总营收比例32.4%;中国重汽占比8.7%;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营收占比分别为6.8%、5.7%和4.1%。

公司核心产品智能驾驶ADAS与包括一汽集团、吉利汽车、上汽集团多家国内主流汽车厂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公司年ADAS产品成功为上汽荣威RX5车型进行配套量产,打破了国外公司在ADAS领域的垄断局面。目前公司ADAS产品已在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吉利汽车、东南汽车、江铃汽车、江淮汽车、华菱汽车等国内主流乘用车整车厂,以及包括中国重汽、东风汽车、陕汽集团在内的国内头部商用车企实现配套量产及定点。

1)一汽集团配套量产或定点车型情况:公司ADAS产品自年以来与一汽集团合作关系不断深入,目前已在一汽红旗(H5、HS5、HS7、H9、L5、E-HS3、E-HS9)、一汽奔腾(T77、T99)、一汽解放(J6、J7、JH6、J6P混动、天V、龙V、焊V)等乘用车和商用车上配套量产;并在红旗3款车型(包括HS5-年款)上已定点。

公司ADAS产品在一汽集团各品牌车型综合配置率持续提升,其中一汽红旗公司ADAS产品配套销量从年1.33万辆提高至上半年的11.42万辆,综合配置率从年的40.30%提升至年上半年78.65%;一汽解放公司ADAS销量从年辆提高至上半年的3.66万辆,综合配置率从年的0.06%提升至年上半年10.79%;一汽奔腾公司ADAS销量从年0.16万辆提高至年的0.94万辆,综合配置率从年的1.83%提升至年11.67%。

2)上汽集团配套量产或定点车型情况:公司ADAS产品自年以来与上汽集团开始深度合作,首先在上汽荣威RX5和上汽新名爵6两款车型上实现配套量产。截至年6月30日,公司ADAS产品已在上汽荣威(RX5、ERX5、EI6、EI5、RX8、I5、I6)、上汽大通(T60、T70、D90、G20、D60、EUNIQ6、G50、G10)、上汽名爵(新名爵6、名爵HSCN6、新名爵5)、上汽申沃久事公交等系列车型上实现配套量产;并在上汽大通2款车型以及上汽红岩一个车型平台上已定点。

公司与上汽集团通过“三位一体”业务协同发展模式持续加深合作。公司在与上汽集团合作早期通过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为切入点,陆续承担上汽商用车动力系统仿真测试平台等一系列研发活动。在研发服务业务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公司不断加深对客户车型产品迭代和平台化规划,持续扩展产品品类,相继完成上汽大通AFS产品、网关与电动踏步控制器产品,上汽RX5/e等车型ADAS产品、上汽大通TBox以及网关产品等一系列汽车电子产品业务配套生产。在与上汽集团配套电子产品业务合作过程中,公司持续拓宽与上汽集团在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领域的合作,并开始延伸至高级别智能驾驶领域业务合作。目前公司已承接上汽大通自动驾驶(园区、城市环卫)系统开发项目,成功开发出智能驾驶自动作业车辆。

3)其他整车厂ADAS产品配套及定点情况:公司在智能驾驶ADAS领域不断拓展整车厂客户资源,公司ADAS产品已在东风汽车(柳汽风行、东风风光)、吉利汽车(博越/缤越/帝豪)、福特(领界)、江淮汽车(iEVS4)、东南汽车(DX9)、爱驰汽车(U5)、中国重汽(T7/C7/T5/C5)、陕汽(X/M)等品牌车型上量产。

公司汽车电子产品持续拓展国内整车厂客户系列车型。其中T-Box产品已在一汽集团(红旗HS5/HS7、奔腾T77/T99/E01)配套量产;BMS产品已在北汽集团(极狐αS/αT)配套量产;SCM产品已在吉利(星瑞/帝豪/豪越)配套量产;LMU产品已在长城(WEY摩卡)配套量产;ADB产品已在长城(WEYVV7/VV6)配套量产。

1.4.公司持续研发投入构筑技术壁垒,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

公司具备高质量专业化研发团队,持续研发投入不断巩固行业技术领先地位。公司始终坚持技术领先战略,不断研发投入提升行业竞争力。年公司研发投入规模达到3.52亿元,同比增长8.5%,占整体营收比例达到13.6%。公司通过长期技术积累,已形成先进辅助驾驶系统(ADAS)技术、基于SOA架构的车身域控制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壁垒。在智能驾驶领域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栈式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不仅拥有ADAS、ADCU和车载高性能计算平台HPC等智能驾驶产品的丰富开发和配套经验,还能为客户提供包括智能驾驶开发咨询、智能驾驶测试场景库、仿真测试、实车测试等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公司发明专利规模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截至年上半年公司共拥有项专利,发明专利和实用专利规模均处于领先地位。截至年上半年,公司共拥有名研发人员,占公司整体员工比例达到44.9%;公司拥有博士及以上学历员工81人,硕士学历员工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整体员工比例达到54.9%。

公司是中国乘用车ADAS(前视系统)市场头部厂商中唯一一家国内企业,在国内供应商中处于领先地位,具备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和品牌影响力。根据佐斯汽研数据,年中国乘用车新车ADAS市场份额绝大部分由外国公司占据,其中日本电装、博世、安波福、科世达和松下占据了74.2%的市场份额,经纬恒润凭借17.8万辆的装车辆成为唯一一家上榜的国内厂商,市场份额3.6%,在国内ADAS供应商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ADAS市场中,公司竞争优势更加显著,年以16.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仅次于博世的43.3%。

中国商用车ADAS市场方面,公司市场份额居领先地位。年9月1日中国商用车领域众多行业标准正式落地执行,其中规定牵引车辆应具备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和车辆前向碰撞预警系统。自年9月至12月新规正式实施以来,国内重型牵引车搭载ADAS预警产品新车上险量达到36.79万辆,其中公司ADAS产品搭载量达到11.2万辆,市场份额占比达到30.4%,位居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远程通讯控制器T-Box市场份额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年中国T-Box市场装配总量达到万辆,其中LG电子、法雷奥、Denso等国际领先企业占据市场前三名,市场分额分别达到12.3%、9.2%和8.3%。公司T-Box产品装配量年达到36.9万辆,市场份额为3.9%,位居全部厂商第10位,中国厂商第5位,处于国内T-Box供应商第一梯队。

1.5.公司与东风汽车合作拓展无人驾驶卡车,抢占自动驾驶战略先机

公司与东风汽车合作拓展无人驾驶商用车领域,抢占自动驾驶蓝海战略先机。年6月,公司与东风柳汽签署技术生态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对无人驾驶商用车进行技术开发,并发布东风柳汽乘龙首款无人驾驶集卡。目前国内无人驾驶商用车领域方兴未艾,包括德赛西威、华为、百度等众多智能驾驶领域领先企业相继布局自动驾驶商用车赛道。公司有望凭借在汽车电子领域与国内头部商用车厂商多年的深度合作和技术优势,在无人驾驶商用车快速发展的红利期抢占战略先机,持续提升在该领域的市场竞争力。(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公司主营业务:国内领先的汽车电子供应商

2.1.公司发展历程:19年砥砺发展,跻身国内汽车电子行业领先企业

经纬恒润是国内领先的综合电子系统科技服务商和智能网联汽车全栈式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主营业务围绕电子系统展开,专注为汽车、高端装备、无人运输等领域的行业客户提供包括电子产品、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和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等产品及服务。公司自3年在北京市成立以来,经过19年的市场及技术积累,逐步确立了国内领先的汽车电子领域的领先地位。公司业务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发展起步阶段(3年-5年)—初期技术储备:公司创立初期主要进行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业务,4年开始承接东风汽车发动机仿真测试设备项目,逐渐积累在汽车电子领域的行业技术经验。

2)业务拓展阶段(6年-年)—国内外业务全面扩张:6年公司成立汽车电子产品业务部,正式将业务延展至汽车电子产品领域。年公司开始智能驾驶相关产品的研发工作,并为一汽、东风、上汽搭建整车电子电气全系统仿真测试实验室。年公司防夹天窗控制器成功为英纳法配套量产;顶灯控制器成功为麦格纳配套量产。年公司提出出行即服务MaaS发展战略。

3)加速发展阶段(年-至今)—新兴业务快速发展:年公司建立天津工厂,智能驾驶ADAS产品成功配套上汽荣威RX5,成功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局面;为吉利新平台汽车提供从架构开发到整车测试的全过程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年公司建立南通工厂,同年推出T-Box1.0独立模组方案和CANFD智能网关产品,进一步丰富产品品类。年公司天津研发中心成立,同年推出T-Box2.0OPEN模组方案,满足重型国6标准。年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成功为一汽红旗配套量产,毫米波雷达实现定点量产。年公司MaaS战略进一步扩展;与东风柳汽签署技术生态合作协议,助力启动广西首个5G+无人集卡作业港口项目。

2.2.公司股权结构清晰,管理层行业经验丰富

经纬恒润股权结构稳定,有利于快速制定战略决策,核心管理团队持股具备高度战略凝聚力。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吉英存持有公司32.75%的股份,公司董事曹旭明和监事会主席崔文戈分别持有15.34%和14.48%的股份。公司共有包括北京方圆九州、北京天工山丘、北京天工信立等7家员工持股平台,共持有公司11.60%的股份。公司实控人和核心管理团队较高的持股比例,以及对核心技术人员的员工持股激励,有利于公司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快速制定并实施长期战略决策。

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具备深厚的行业经验,坚持打造一支长期稳定、高战斗力的人才团队。公司董事长兼实际控制人吉英存具备超过25年的电子系统领域行业经验;副总经理齐占宁自公司创立初期4年就加入公司,具备18年行业销售及公司管理经验;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范成建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具备深厚的汽车电子及智能驾驶领域技术研发经验;副总经理张博具备超过20年的丰富的电子电力行业经验。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平均在公司任职年限超过14年,长期稳定团结的管理团队是公司能够充分把握住汽车电子及高端装备领域关键战略发展契机的重要基石。

2.3.主营业务:电子产品+研发服务+高级别智能驾驶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2.3.1.电子产品: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产品快速发展

公司的电子产品业务包括汽车电子产品、高端装备电子产品和汽车电子产品开发服务,是公司近年来的主要营收增长引擎。a)汽车电子产品:公司汽车电子产品提供前装电子配套产品,按产品分类包括智能驾驶电子产品、智能网联电子产品、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品、底盘控制系统、新能源和动力系统产品。b)高端装备电子产品:公司为高端装备领域客户配套生产机电控制等产品。c)汽车电子产品开发服务:公司根据整车企业新车型的定制化需求,在产品定点后开展定制化开发服务。

年公司电子产品业务整体营收24.98亿元,同比增长38.8%,-年均复合增速39.9%。从电子产品按类别分营收结构看,年汽车电子产品营收占公司电子产品业务营收比例为93.5%,其中智能驾驶电子产品营收规模快速发展,占整体电子产品业务营收比例由年的7.5%迅速提升至年的22.4%;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品作为公司电子产品业务占比最大的业务,年占比达到47.1%;智能网联电子产品营收占比为19.6%;高端装备电子产品和汽车电子产品开发服务年占比分别为2.0%和4.5%。

1)智能驾驶电子产品:公司智能驾驶电子产品业务围绕汽车智能化展开,主要包括先进辅助驾驶系统ADAS、智能驾驶域控制器ADCU、车载高性能计算平台HPC、毫米波雷达、车载摄像头、高精度定位模块LMU、驾驶员监控系统DMS和自动泊车辅助系统控制器APA。其中ADAS作为公司智能驾驶电子产品主要增长引擎,自年成功为上汽荣威RX5配套量产,目前已完成四代ADAS系统技术迭代。公司ADCU产品能够实现高精度、高算力、低能耗智能驾驶系统法案,目前已量产配套一汽红旗E-HS9。公司HPC产品可实现在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停车场等场景下安全精准且稳定的自动行驶,目前已获得赢彻科技和宝能汽车等客户定点。

公司智能驾驶电子产品业务迎来量价齐升的快速发展阶段。年公司智能驾驶电子产品营收规模达到4.03亿元,同比增长.6%,-年均复合增速.1%。智能驾驶电子产品年销量为30.75万套,同比增长.0%,其中ADAS产品销量由年的6.75万套提升至年的30.67万套;智能驾驶电子产品平均价格由年的.1元/套提升至年.7元/套。

2)智能网联电子产品:公司智能网联电子产品业务围绕汽车网联化技术趋势展开,主要包括远程通讯控制器T-Box和网关GW两类产品。公司远程通讯控制器T-Box能够为整车提供数据传输、故障监控、远程监控、热点共享、语音、数字钥匙、空中下载等服务。公司T-Box产品年首次量产,目前已形成适配华为、高通等主要通讯模组厂商的系列产品。随着全球5G基础设施建设及规模化商用进程持续加快,公司已推出基于5G和V2X的新一代T-Box产品,截至年上半年,公司T-Box产品已配套一汽红旗HS5/HS7、一汽解放J6、广汽埃安S/V/LX、江铃福特领界等车型。公司网关GW产品作为整车网络的数据交互中心,具有平台话特点,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灵活配置,目前GW产品已配套上汽通用别克GL8、奇瑞瑞虎8、吉利缤越/缤瑞/帝豪/远景/远景X3/几何A、广汽传祺GS4/GS8/GM8、小鹏P7、一汽解放J6/J7、中国重汽豪沃T7等车型。

公司智能网联电子产品保持量价齐升态势。年智能网联电子产品营收规模3.52亿元,同比增长38.3%,-年均复合增速86.7%。智能网联电子产品年销量为.59万套,同比增长33.1%,其中T-Box产品销量由年的5.63万套提升至年的34.24万套,网关GW产品销量由年的42.42万套提升至年的83.66万套;智能网联电子产品平均价格由年的.3元/套提升至年.4元/套。

3)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品: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功能、舒适度、便捷性等需求日益多元化,公司车身和舒适域业务围绕进一步改善和提升驾乘人员体验展开,主要产品包括防夹控制器APCU、乘用车车身控制系统BCM、智能座舱感知系统SCSS、无钥匙进入及启动系统PEPS、车身域控制器BDCU、商用车车门控制系统DES、商用车车身控制系统BES、顶灯控制器OHC、电动后背门控制器PLGM、自适应前照灯系统控制器AFS、车门域控制器DDCU、座椅控制器SCM、氛围灯控制器VALS、智能防炫目照灯系统控制器ADB等产品。

-年公司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品量价齐升,年上半年产品均价有所下调。年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品营收规模8.47亿元,同比增长26.6%,-年均复合增速17.2%。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品年销量为.65万套,同比增长6.6%,其中防夹控制器APCU产品销量由年的.87万套下降至年的.25万套;公司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品平均价格由年的95.9元/套显著提升至年.7元/套,产品结构不断向更高价格的中高端产品转移。

4)底盘控制电子产品:底盘电子控制系统作为整车电子电气关键部分,一方面可以改善驾乘的舒适性,另一方面也能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性,是汽车运动控制、主动安全功能实现及智能驾驶的重要基础。公司底盘控制电子产品包括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EPS、电子驻车系统EPB、线控制动系统EWBS和底盘控制器CDC等产品。其中EPS业务于6年成立,目前公司已实现支持智能驾驶的EPS产品,成功配套东风风神D01/D02、长安跨越V3、塔塔Intra/Intra等车型。

公司底盘控制电子产品销量持续提升,产品价格维持稳定水平。年底盘控制电子产品营收规模0.41亿元,同比增长6.3%,-年均复合增速13.9%。底盘控制电子产品年销量为24.27万套,同比增长6.6%;公司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品平均价格维持稳定,由年.0元/套稳定提升至年.5元/套。

5)新能源和动力系统电子产品:顺应全球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公司新能源和动力系统电子产品主要提供整车控制单元VCU、电池管理系统BMS和动力分动模块PDS等产品。其中整车控制单元VCU作为车辆核心控制部件,能够提供客户需求定制实现包括车辆模式判断、整车驱动、定速巡航等数十项功能。目前公司VCU产品主要包括新能源VCU和商用车VCU,已服务国内外十余家汽车主机厂,配套量产及开发中的车型达到30余个,主要客户包括一汽红旗、日产汽车、华晨汽车、吉利汽车、江铃汽车、福特汽车等客户。公司电池管理系统BMS产品已覆盖12VV各电压级别电池包,主要配套客户包括衡远新能源、北汽集团、国轩高科、孚能科技、一汽解放、莲花汽车等客户。

公司新能源和动力系统电子产品销量有所下降,产品价格维持较稳定水平。年新能源和动力系统电子产品营收规模0.39亿元,同比增长15.1%,-年均复合增速-4.6%。新能源和动力系统电子产品年销量为13.53万套,同比下降4.1%;公司新能源和动力系统电子产品平均价格近年来有所波动,由年的.1元/套上升至年.4元/套。

6)高端装备电子产品:公司高端装备电子产品主要为高端装备领域客户配套生产机电控制等产品,主要产品包括伺服控制组件、信号处理系列产品、通用高压直流电动机控制器系列产品、电动机构控制器等产品。

公司高端装备电子产品近年来量价齐升,产品价格快速提升。年高端装备电子产品营收规模0.36亿元,同比增长.1%,-年均复合增速62.8%。高端装备电子产品年销量为套,同比增长29.3%;公司高端装备电子产品平均价格近年来快速提升,由年的3.9万元/套上升至年6.1万元/套。

7)汽车电子产品开发服务:公司凭借在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新能源和动力系统、车身和舒适域、底盘控制等领域的汽车电子产品量产经验及产品技术优势,根据整车企业新车型项目的定制化需求,为客户提供在产品定点后的定制化汽车电子产品开发服务。主要服务包括模型验证、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新能源混动系统开发、整车控制器VCU/HCU开发、电池管理BMS开发、整车EMC整向开发等一系列咨询服务。目前公司汽车电子开发服务主要客户包括一汽集团、上汽集团、江铃汽车、BorgWarner等客户。年公司汽车电子产品开发服务营收规模0.81亿元,同比下降6.9%,-年均复合增速47.6%。

2.3.2.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与电子产品相互赋能,协同发展

公司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业务包括汽车电子系统研发服务和高端装备电子系统研发服务,与电子产品业务相互赋能,协同发展,为不同行业客户的电子系统研发过程提供一系列技术解决方案、工具开发和流程支撑服务。a)汽车电子系统研发服务:公司基于自身在电子系统领域长期实践经验,为汽车行业客户提供贯穿全流程整车电子电气系统开发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业务,主要包括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咨询、汽车网络开发服务、汽车电子安全咨询、汽车基础软件开发等服务。b)高端装备电子系统研发服务:公司高端装备电子系统研发服务主要包括航电系统解决方案、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机电系统解决方案、信号处理解决方案、列车电子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业务营收规模维持稳健增长态势。年公司研发及解决方案业务营收7.07亿元,同比增长11.5%,-年均复合增速4.7%,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其中汽车电子系统研究服务公司已与一汽、北汽、上汽、吉利、东风、中国重汽、蔚来汽车、比亚迪、小鹏等众多国内汽车主机厂达成深度合作。

2.3.3.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MaaS战略持续进行业务拓展

公司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业务坚持MaaS出行即服务发展战略,不断拓展下游应用领域。自年进入高级别智能驾驶业务领域以来,目前公司已形成包括单车智能解决方案、智能车队运营管理解决方案和车-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多元化业务布局。公司高级别智能驾驶业务目前已与多家整车厂达成合作,产品和服务覆盖包括港口智能集卡、智能环卫车、智能园区物流车、智能接驳车。年至今公司先后在青岛港、唐山港和日照港开展港口MaaS业务。

公司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近年来快速成长。年公司高级别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收0.39亿元,同比增长1.2%,-年均复合增速.2%。随着公司MaaS战略不断积累包括港口、无人驾驶和车-云数据中心等应用场景的实践经验,公司高级别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业务有望迎来持续增长的发展机遇。

2.4.公司财务表现亮眼:智能驾驶+智能网联产品带动业绩快速增长

公司主营业务覆盖面广、成长性高,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业务驱动业绩快速增长。年公司营业收入32.62亿元,同比增长31.6%。公司业务线丰富、覆盖面广泛,其中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品和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师公司传统两大基础业务,是公司营收的主要贡献者。近年来随着公司在ADAS和T-Box领域的进展及产品配套量产供货,智能驾驶业务和智能网联业务快速增长,成为公司业绩的主要增长点。年公司智能驾驶电子产品和智能网联电子产品收入分别为4.03亿元和3.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2%和38.29%。二者营收占比业迅速提升,分别从年的4.4%和6.6%迅速增至H1的25.2%和15.8%,成为公司第二和第四大业务。

净利润方面,公司整体经营稳健,年净利润实现快速增长。年公司净利润出现大幅下降,主要是受到汽车行业整体景气度下降以及公司进行资产减值和信用减值所致。随着汽车行业复苏以及公司持续进行精细化运营管理改善,公司净利润年和年快速复苏,年公司净利润为1.46亿元,同比增长98.4%。

公司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品近年来成为公司主要营收及利润增长引擎,智能驾驶业务自年以来快速增长,成为公司新的成长基石。近3年来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品作为公司主要业务之一,年营收规模占整体营收比例34.2%,毛利润贡献占比达到29.9%;智能驾驶业务作为公司新的重要战略发展业务,自年以来快速发展,营收贡献占比由年的4.4%快速提升至年的16.3%,毛利润贡献占比由年的4.1%提升至年的12.7%,成为公司新一个成长业务基石。

公司主要聚焦国内市场快速发展,国内业务营收增速高于海外市场。公司国内营收占比近年来始终保持在90%左右的水平,年国内业务收入30.38亿元,国际业务收入2.24亿元。-年国内业务营收年复合增长率28.9%,高于国际业务年均复合增速23.0%。同时受益于公司在国内的产品技术优势、客户资源优势、迅速响应服务优势,公司在国内具备较强的行业竞争力,公司国内业务毛利率近年来始终高于国外业务毛利率,年公司国内和国外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1.1%和28.1%。

公司整体毛利率由于智能驾驶电子产品业务快速扩张有所下降,降本增效推动公司持续进行高研发投入。近年来由于公司智能驾驶电子产品业务快速扩张,汽车行业整车价格持续降低,以及上游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价格上涨所致,公司整体毛利率有所下降,由年的39.3%下降至年的30.9%。费用率方面,公司近年来持续进行精益化管理变革,整体费用率由年的38.1%显著下降至年的26.5%,其中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均有明显改善,降本增效效果显著。得益于公司精细化管理变革效果显著,公司能够将更多的资源持续提升研发投入,为未来长期核心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研发投入占比近年来始终维持在14.0%以上。

公司现金流情况稳健,由于公司持续进行业务扩张应收账款有所提升。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3.10亿元,相较年0.46亿元有较大幅度提升,主要是由于公司持续进行业务扩张期间规模效应提升导致公司对上游供应商应付账款提升所致。

公司营运能力较为稳健,净现金周期持续优化。得益于公司精细化运营管理持续改善,公司存货周转能力不断提升。受益于公司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以及规模效应日益显著,公司对供应商议价能力上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有所提高。公司应收帐款周转率始终维持在75-天的稳健水平。净现金周期方面,年公司净现金周期稳步下降至天,营运能力持续优化。(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L3自动驾驶即将迎来爆发,智能网联汽车获发展契机

3.1.需求端:智能网联汽车景气度上行,处于L2向L3转换的关键节点

汽车网联化和智能化是汽车未来长期发展趋势,车载模组作为实现车联网核心的底层硬件,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大趋势下价值日益显著。在5G、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持续快速发展下,车联网作为汽车、通信、电子、交通等多行业领域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实现车与人、车、路、云平台的全方位连接。通过提升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和自动驾驶能力,既大幅提升用户驾驶乘坐车辆体验,也能显著提升交通效率。车载模组作为汽车数据采集和传输的重要底层硬件,通过5G、LTE、C-V2X等无线传输技术,提升汽车智能网联化程度。

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销量规模快速增长,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占比不断提升。随着汽车向网联化、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等核心发展趋势进一步演进,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销量规模将迎来快速放量阶段。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销量为万辆,同比增长40.63%,预计年整体销量将达到万辆,-年均复合增速35.5%。从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销量按地区来看,年美国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占整体比例达到32.7%;随着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预计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销量规模占比将从年的16.0%进一步提升至20.8%。

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达到亿元,预计到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6万亿元,-7年均复合增速22.3%。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为亿元,同比增长22.3%,随着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凭借先发优势加速发展,预计到6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6年均复合增速27.1%。

全球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智能驾驶和交通数字化转型带动智能网联汽车需求持续提升。年全球和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分别为45.0%和48.0%,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趋势下预计5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提升至75.9%,显著高于5年全球59.4%的渗透率水平。方面,智能网联是我国交通运输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智能网联汽车如ADAS、泊车辅助等实用功能为用户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刺激了民众的消费欲望。

L3级自动驾驶成为新增长点,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空间超万亿,CAGR达24.5%。与传统汽车相比,智能网联汽车在SOA、电子电气架构、传感器搭载、ECU数量方面差异巨大,新需求产生了庞大的市场。我们测算,到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1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4.5%。目前,市场上各家新能源主机厂旗舰车型大都已实现L2级别自动驾驶,未来3-5年,L3级自动驾驶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我们预计到5年L3级别自动驾驶的渗透率将达到48.53%。

汽车行业逐渐复苏,新能源汽车势头强劲。根据中汽协数据,年我国乘用车销量达万辆,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整体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8%,为年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汽车行业正逐渐从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复苏。上汽、长安、吉利等本土头部厂商受益行业复年销量均优有较大增长。新能源汽车继续引领汽车行业复苏态势,年新能源车销量达.1万辆,同比增速高达.6%,远高于往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

3.2.政策端:国家大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

政策层面国家大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推动车联网基础设施快速建设。在中国5G规模化商用进程持续推进的带动下,近年来国家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包括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多部门联合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政策,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地。

3.3.供给端:5G赋能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是自动驾驶上游核心部件

3.3.1.车规级高算力AI芯片决定自动驾驶发展上限

车规级AI芯片为自动驾驶功能提升的关键。自动驾驶AI芯片(SoC)的算力及功耗是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实现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L2级别自动驾驶要求可执行动态驾驶任务中车辆的横向和纵向运动控制,而L3级别车辆需要有条件的持续执行全部动态驾驶任务,需要能够实现高精准全路段全速域自动驾驶,其核心在于保证自动驾驶系统的理论安全,安全冗余等更多功能对硬件要求进一步提高。此外,L2到L3的过渡还伴随着汽车架构从分布式向HPC的演化,集成的中央计算平台需要负责整车的传感器和高精度地图等感知数据的运算和处理,也会使得AI芯片的算力需求大幅增加。到L4级别自动驾驶,算力需求将达到TOPS以上,高算力低功耗的芯片将成为下一代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核心,相关厂商也将在产业链内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自动驾驶芯片领域,英伟达和英特尔Mobileye处于领先地位,本土品牌势头强劲。新一代汽车自动驾驶芯片中英伟达领先优势明显,其最新一代Orin芯片将于年量产,算力达TOPS,而功耗仅45W,为目前市面上最大算力的车规级AI芯片,且已拿到理想、小鹏、蔚来等多家主机厂定点。早期在L2级自动驾驶芯片市场上一家独大的Mobileye芯片算力迭代速度有所放缓,其最新发布的EyeQ6预计3年开始逐步量产。国内厂商方面,华为配套晟腾芯片的MDC平台已经量产,可提供+TOPS的算力,地平线和黑芝麻也紧随其后,其中地平线征程5芯片INT8等效算力达TOPS,而功耗仅为30W,预计将于年量产。

英特尔EyeQ系列SoC芯片累计出货量达1亿,年出货量同比增速反弹。在新一代AI芯片竞争中,Mobileye的EyeQ5芯片因其较小的算力滞后于自动驾驶等级较快提升和算力预埋的发展态势以及其感知算法黑盒的缘故使得其在高端车型的竞争中颓势尽显,而英伟达则凭借着芯片大算力的显著优势拿到了大部分国内外头部整车厂的订单。另一方面,深耕视觉感知的Mobileye在中低端车型中仍然有着不俗的竞争力,年12月其EyeQ系列芯片出货量累计超1亿片,年出货超2万片,同比增速45.60%,达年以来最大水平。

黑盒策略转变允许客户部署算法,Mobileye在CES展会连推高中低性能三款芯片。Mobileye最新一代的EyeQ支持开发计算并允许客户部署算法来区分解决方案,开始与合作伙伴协作,原来全黑盒的模式开始发生转换。在年年初的CES的大会上,Mobileye针对入门ADAS、高阶ADAS和全自动驾驶推出了EyeQ6Light、EyeQ6High、EyeQUltra三款芯片,其中EyeQ6H芯片算力38TOPS,预计4年量产;EyeQUltra算力TOPS,预计5年量产,产品矩阵在逐步补全。目前Mobileye仍是大众、福特、极氪、本田、宝马的核心芯片供应商,其为极氪提供的SuperVision支持放手L2+级别自动驾驶。

3.3.2.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是自动驾驶功能核心部件

域控制器是功能域架构的核心零部件。域控制器作为汽车运算和决策的中心,能够实现主控芯片、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算法等多个层次的软硬件的集成和融合,将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部件。同时域控制器需要适应未来汽车SOA、EE架构及以太网的发展趋势,进行硬件如以太网接口的预埋及软件OTA功能的支持。

依托车规级AI芯片,智驾域控制器助力自动驾驶等级提升。硬件层面,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集成SoC、MCU与多个总线接口,通过以太网、CAN总线等接收传感器的感知数据并通过运算处理将决策指令发送至执行器;软件层面,APAutosar为基础开发框架。其中车规级芯片SoC影响汽车处理信息的速率与量级,决定着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性能上限。

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出货量年增长率将达70.48%。随着域控方案的成熟和产量提升带来的成本降低,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产量预计将迎来快速增长。年中国乘用车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年出货量达到30万套,预计5年中国乘用车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年出货量将达到万套,年复合增长率70.48%。

智能驾驶域控市场竞争激烈,经纬恒润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除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Tier1如安波福、大陆、博世、德赛西威、华阳集团外,整车厂如特斯拉、理想、小鹏及新进入竞争者如华为等也都在研发自己的域控制器软件,互联网科技软件公司如华为也参与其中,呈现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相比之下,国际供应商倾向于与向整车厂交付整合方案,供应商独立与芯片厂商合作。而国内零部件则会根据合作车厂的能力高低而负责不同的范围,如德赛西威与小鹏汽车合作的IPU03,软件部分为小鹏自研。

自驾域控产品方面,英伟达凭借GPU方面的深厚技术造诣,计算平台方案覆盖下游客户广泛。采用英伟达计算平台的厂商有博世、安波福、采埃孚、百度、德赛西威等智能网联汽车供应商,服务下游客户包括广汽、奥迪、上汽、奇瑞、北汽、小鹏等车厂。经纬恒润采用的是恩智浦计算平台,主要用于公司ADAS域控制器产品。

3.3.3.座舱域控制器成为新一代智能座舱的中枢

车内座舱由机械式、电子化、网联化的本地化与网联化阶段向智能驾驶、第三生活空间的智能化阶段转换。未来车内座舱除自动驾驶相关信息显示等功能外,车内感知将进一步细化,提供更具生活化和多元化的服务。中控屏、语音交互、车联网功能的逐渐普及使得座舱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在V2X、云计算等技术的推动和硬软件的进步下,OTA、HUD、远程启动等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功能渗透率将逐渐提升,汽车座舱有望成为手机之后的另一大物联网终端,成为人们居住、工作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

智能座舱是车企个性化的体现的重要载体。智能座舱向用户提供信息娱乐、车机互联、仪表显示、语音交互等功能,与用户的驾驶体验直接挂钩。随着自动驾驶、车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智能座舱呈现多屏融合、多功能集成的发展趋势。通过多屏、多功能共享硬件资源实现多屏信息共享和互动,为用户提供人机交互、智能推送、身份认证、预约预定等服务。

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预计8年将达到亿美元,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预计5年将达到亿元,-5年均复合增速12.7%。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为.6亿美元,预计到8年整体市场规模将提升至.4亿美元,-8年均复合增速8.2%。中国智能座舱行业在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整体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为亿元,预计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提升至亿元,-5年均复合增速12.7%,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增速水平。

当前中国智能座舱整体渗透率约为30%,我们预计5年智能座舱整体渗透率将提升至60%。智能座舱包含IVI多屏、环视、抬头显示HUD、TBOX、流媒体后视镜、语音助手、行车记录仪、DMS、座椅等细分领域,其中IVI多屏及倒车影像已基本普及,进入存量替换阶段,而行车记录仪、TBOX、环视等功能目前渗透率较低,增长空间较大。整体来看,到5年智能座舱渗透率将达到60%,年将达到90%。其中环视渗透率将从年的20.0%提升至5年50.0%;行车记录仪渗透率将从年13.0%提升至5年44.0%;车载T-Box渗透率将从年22.0%提升至5年30.8%。

座舱域控制器作为智能座舱上游硬件,对系统的功能表现起决定性作用。座舱域控制器是连接智能驾驶、车联网与信息娱乐功能的关键器件,年中国乘用车座舱域控制器年出货量达到万台,预计5年中国乘用车座舱域控制器年出货量将达到万套,-5年复合增长率48.7%。

全球Tier1供应商为智能座舱控制器主要参与者。全球座舱控制器Tier1有伟世通、博世、安波福、松下等;本土Tier1有德赛西威、经纬恒润、诺博科技、华阳集团等;软件方面,中科创达、东软及零束等厂商参与其中。此外新进入者如华为,传统主机厂如特斯拉、小鹏、蔚来也在开发自己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产品。

国外厂商主导座舱域控制器芯片市场,中国厂商蓄势待发。传统汽车芯片厂商如恩智浦、瑞萨、德州仪器及消费芯片龙头高通、英特尔为座舱芯片主要参与者。其中高通凭借着智能手机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切入座舱域芯片市场,占据较大的份额,拿到较多车企定点。

3.3.4.车联网:路端C-V2X+车端5GT-Box助力网联化快速发展

车联网是实现车辆与周围环境协同配合,通过人、车、路和云端相互联接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控制、车辆智能化控制和车辆道路智能动态信息服务的一体化网络。车联网主要包括V2V(车与车)、V2I(车与路)、V2N(车与云)以及V2P(车与人)等多种应用场景。C-V2X是包括LTE-V2X和5G-V2X两大技术路径的统一标准无线通信标准,具有低延时、低干扰、稳定性好等优势,是车路协同的基础支撑技术。我国C-V2X标准及相关设施的建设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5GT-Box成为未来主流。T-Box(TelematicsBox)由MCU、定位模块、蓝牙模块、通信模块等组成的汽车信息传输系统,可实现向用户提供汽车行驶数据及远程车辆状态监测等功能,以前装市场为主。随着5G的发展及相关通信标准的不断完善,5GT-Box将成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主流,而通信模组将成为其关键零部件。我们测算,年中国T-Box市场将达65亿元。

4.盈利预测与投资分析

4.1.募投项目分析

公司拟通过上市公开发行不超过3,万股,所获募集资金净额除补充流动资金外,投资项目共有三个:南通汽车电子生产基地项目、天津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数字化能力提升项目。

1)经纬恒润南通汽车电子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为2.26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2.13亿元。公司拟通过该项目新建现代化汽车电子制造生产车间,拟购置智能化SMT产险、先进辅助驾驶系统ADAS自动化产线、毫米波雷达自动化产险、EPS产品自动化产险,再提升公司产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相关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

2)经纬恒润天津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为16.79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14.65亿元。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公司能够在现有产品和技术的基础上,调配公司研发资源,同时进行多品类项目研发,提高研发效率,增强研发能力,并能够实现研发成果迅速转化,完善公司在智能汽车相关领域的业务布局。在智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时期,丰富公司在智能驾驶领域的产品线,拓展新的利润点,实现公司业绩的长期增长。

3)经纬恒润数字化能力提升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为4.07亿元,拟全部使用募集资金。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该项目通过云平台与中台系统的建设,打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全经营流程,全面提升公司数字化水平和未来竞争力,助力公司完成数字化转型。

4.2.盈利预测

1)电子产品业务:受益于下游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趋势加快,随着公司扩产项目陆续建成,以及公司持续在汽车电子领域进行战略性研发投入,预计公司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电子产品营收快速增长,预计公司电子产品业务4年营收将达到56.02亿元;随着公司业务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日益显著,预计电子产品业务未来三年毛利率稳中有升。

2)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业务:随着公司三位一体业务战略发展持续推进,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业务与电子产品业务相互赋能,协同发展,预计公司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业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毛利率维持历史平均水平。

3)高级别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业务:随着公司MaaS战略持续扩展下游应用场景,预计高级别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业务营收继续快速增长。受益于规模化效应逐渐显现,预计毛利率稳中有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经纬恒润作为国内领先的电子系统综合服务商,具备极强的技术优势,未来将持续受益于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趋势带来的需求快速提高,在智能驾驶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领域实现业务营收快速增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5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