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机电产品 >> 机电产品介绍 >> 中国第一园是怎样造就的新浪财经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来源丨秦朔朋友圈(ID:qspyq)
作者丨秦朔
中国增长的“秘密武器”
我们这个国家,从年到年,42年间,面积并无增加,人口增长不到一半(9.6亿到14亿),经济总量则从亿元增长到万亿左右。
一样的天,一样的地,却迸射出了石破天惊的新能量,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中国的增长模式,被很多人称为“增量改革模式”。
增量改革是需要新的载体的。因为你很难在原有的坛坛罐罐里大胆地改。一是担心风险,担心对存量冲击过大;二是原来的框架和资源配置,主要是政府在起作用,体制、机制和思维相对固化,无法有效支持市场化的新探索。
既要稳定,又要创新,中国的创造性解决之道,是在传统计划经济色彩较浓的区域之外,创设一批新型的空间载体,以鼓励增量的改革。
这种载体就是园区,包括特区、开发区、新区、保税区、自贸区,等等。
年初,国务院批准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蛇口工业区起步,是为园区经济之始。
尽管中国的园区基本都是从荒滩野岭起步,但一张白纸,好画新的图画,它们迅速崛起,出人意料地造就出一个新的经济中国。
当园区长出万千生机,新的体制机制基本成型,就可以在更大范围推广,由点到面,迭代更新,带动整个中国经济螺旋式向上超越。
蔚为大观的中国园区,有着多个类型和多个层次,仅在国家一级层面,就有7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喀什、霍尔果斯);19个新区(年设立的浦东新区为第一个,年设立的河北雄安新区为第19个);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年成立的大连经开区为第一个);个国家高新区(年建立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即中关村为第一个);21个自贸试验区(年设立的上海自贸区为第一个)。
这些园区、城市,在中国经济建设、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创新引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年,国家经开区实现的GDP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11%和20.4%。
年,国家高新区实现的GDP和税收分别占全国的12.3%和11.8%,高新区的企业研发支出占全国企业的50%,国家高新企业数量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占全国的35.9%和33.6%,科创板的高新区企业占比高达75.7%……
一部改革开放经济史,就是一部园区发展创新史。
在这里,赶超型政府的有为,市场化机制的有效,以及区域间的竞争推动,浑然一体。
园区是中国增长真正的“秘密武器”,也是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引领的最前沿。
谁是中国第一园区?
在国家层面,对特区和新区并没有排名。但社会普遍认为,深圳为中国特区之冠,浦东为中国新区之冠。
在国家经开区、国家高新区层面,每年分别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和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评比。
经开区的评比包括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区域带动、生态环保、行政效能五个方面的53个指标。高新区的评比包括四大模块40个统计指标,四大模块是: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放眼中国,谁是第一园区?
商务部从年开始组织开展国家级经开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国新加坡合作苏州工业园区(SuzhouIndustrialPark,SIP)包揽了“四连冠”。
高新区评比结果不公开,以书面方式通知各园区。综合各园区的宣传,年的前五名是: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苏州工业园区。它们也都是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成员(共10家)。
经开区之冠,高新区第一梯队,江苏自贸区半壁江山(江苏自贸区实施范围为.97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自贸片区为60.15平方公里),国与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中国与新加坡)……这一切使得苏州工业园区在中国众多园区中独树一帜,成为最闪亮的名片之一。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面积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为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1.3万,年实现GDP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7万元。
无论是透过园区看经济,看产业,看社会,看政府运作,苏州工业园区都有着宝贵的标本意义与标杆价值。
▲年02月26日“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书”签字仪式
“第一”的奥秘之一:高起点的长期主义
年、年夏天,苏州连降暴雨,水位突然升高,不少地方遭遇水淹,全市只有苏州工业园区安然无恙。
苏州工业园区为何成为例外?
在园区开发之前,这里基本是低洼的农田,小溪和鱼塘随处可见,勘测土地时甚至要乘小船。园区的基础设施开发主体是苏州和新加坡合资的中新集团,他们要直面雨季的洪水侵蚀问题,这是建工厂的一大隐患。
▲金鸡湖西旧貌
新方股东提出,应该将中新合作区的地势抬高。
中方认为,这么做耗费时间太长,成本过高。从园区30公里外开采取土、运输填土,每平方米的平基成本要高1美元以上,工业用地成本会大增,会削弱与附近开发区在招商时的竞争力。他们倾向于采用修筑坝堤、安装水泵的办法。
经过研究协商,双方最后达成一致:在非工业的区域,因洪灾后的清理成本较低,修筑坝堤、安装水泵是可行的;但在工业园区的厂房内,一套机械设备动辄耗资数百万美元,如被水淹,工厂就会停产,设备修复和翻新也需要时间。虽然填土抬高地势会增加成本,但也会大大降低潜在的洪涝风险,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双方参照苏州历史水文资料中记录的最高水位,将园区地势抬高了95厘米,抬到承受百年一遇洪水的高度。
从年首期填土开始,多辆7吨卡车日夜奔忙,苏州老城尘土飞扬。拉土的车牌是黄色的,车身是黄色的,土是黄色的,老百姓说“苏州现在不得了,满城都是‘三黄鸡’”。与此同时,园区的河道疏浚、流渠拓宽也逐步展开。到年底,中新合作区累计平整土地69平方公里,并在之后两年经受住了洪灾考验。
整个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都秉承了高起点的长期主义。顶层设计,长远考虑,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绝不偏离。年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时设计师手绘的金鸡湖远景图,和园区建成后实景图的相似度高达90%,完全摒弃了“边开发边规划”“先开发后补规划”“领导一换就调规划”的做法。
园区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等原则,“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适度超前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大规模集中建设“九通一平”,即对园区的市政道路、供电线路架、供水管网、燃气管网、供热管网、排水管网、排污管网、电信管网、有线电视光缆铺设同步建设,而非只顾眼前,先建再说,建到哪儿算哪儿,后续再像拉链一样“开肠破肚”,缝缝补补。
▲手绘规划图(上)、开发实景图(下)
今天在园区漫步,空中没有纷乱的电线,马路没有反复开挖的情景,道路中间是整齐的绿化隔离带,行人道特别宽阔,大片草坪触目可见。工业、住宅、商贸、科教等各个功能区有序布局,像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分别被戏称为“养生湖”、“经济湖”和“读书湖”,就是周围分别是健康养生区、CBD区和科教园区的缘故。
所有这些,都是多年前就规划好的。当时的总体规划耗资0万元,今天看却是异常值得。大到每片用地的性质,小到每条马路的宽度,乃至一个个邻里中心、一盏盏路灯的设点,规划图中都一清二楚。在公共区域,从建筑的材质到树木的品种、大小,甚至一个垃圾桶的位置,设计中都有详细指标要求,且一一反映在作为“城市大脑”的规划地理信息平台上。
一次就规划好,建设好,这种长期主义基因植入了园区的方方面面。例如,园区一开始就采用雨污分流、供排一体的系统,雨水有专门排污管,工业废水和居民污水通过独立的废水管道收集到污水厂集中处理。在园区启动阶段每日废水排放量只有几千立方米时,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就设定为每日处理10万立方米,总规模设定为每日处理50万立方米。
不过,苏州工业园区的“超前”,都经过了精确计算,超前是适度的。
比如建设区域尽可能靠近苏州主城区,首期开发区最接近主城区,便于依托主城,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和提升建设速度;
又如园区统一规划,建设则遵循“先工业、再住宅、后商业”的次序,首先建设可以灵活组合的“现成厂房”,并提供完整配套设施,让投资者可以迅速开始生产。年底完工的“现成厂房”即可为投资者提供9.5万平方米的工业楼面空间;
再如,工业区的道路规划要足够宽,路网要足够密,才能方便设备、机器、原材料及产品的运输,但车道数量并未一步到位,一些道路在建设初期只建两条车道,同时预留充足土地,以备未来所需;
最后,虽然园区强调“一张蓝图绘到底”,但也会“一年一检讨、五年一修编”,在总体规划不变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发展情况对一些细节进行调整。
“第一”的奥秘之二:高能级的服务创新
坚持高起点的长期主义、高标准的“九通一平”,投资很大,工业用地成本也因此提高,有时比周围的工业园区高50%,这给招商引资带来了一定困难。
怎么办?除了充分运用中央给予的项目审批权下放等政策优势外,更要用高能级的服务为投资者创出更高价值。不是简单拼价格,而是拼价值创新。
一是明确定位,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选择合适的产业。
在早期,园区主要选择资本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作为招商对象,重点是附加值高的液晶显示和集成电路产业,以及汽车、航空零配件等精密机械产业。这类行业和企业占地较少,投资者更愿意为优质的基础设施、可靠的运营环境以及高效的行政服务支付额外费用。它们作为“龙头”,也能吸引上下游企业的集聚。
随着产业变迁与技术变化,苏州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了“2+3”的产业体系,“2”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3”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同时,园区也在努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高质提升。
二是联合招商,专业招商,以诚感商。
园区一开始就放弃了“全民招商”或“每个部门下指标”的人海战术,而是中新联合招商,借助新方的国际化招商经验和网络,奠定了招商基础。年4月,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问欧洲,在德国和英国的大型招商会向跨国公司重点介绍苏州工业园区。此后双方精心制作了中、英、德、日四种语言的录像带、幻灯片、投影资料、投资指南,优选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有的放矢,专业招商。
年8月,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的李光耀要求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把为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列为首要任务,派驻7人直接协助中新集团招商,园区也派出多批次人才到新加坡学习,培训科目涵盖投资促进、客户服务、外商投资管理、商业谈判等等。园区还专门建立了职业技术学院(IVT),促进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人才。
三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改善营商环境、创新服务体系上不断实现超越。
从1.0阶段的“变管理为服务”,到2.0阶段的“帮助企业全链条解决问题”,再到3.0阶段的“构建‘六个一’特色产业创新生态”(围绕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建设一个功能区,组建一家国资公司,设立一支发展基金,成立一个专业服务机构),苏州工业园区的亲商环境不断迭代。
说到1.0阶段的服务,年12月入驻园区的第一家外企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很有感触。当时注册一家公司非常复杂,从申请到投产“快则多少天,慢则多少年”。而园区率先提出服务承诺制,对审批周期明确天数要求,如当时办理一张外国人就业工作许可证为15天。年园区对落户企业开展窗口式集中服务,年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三星对园区的服务很满意,后来在这里投资设立了十几家企业。
▲一站式服务大厅
再来看一下2.0阶段。园区很多企业是外向型企业,对物流速度很敏感,特别是IT企业。而苏州没有口岸功能,空港、海港在上海,零部件进口、产品出口经上海通关要好几天时间。经过园区多方努力,建立了“苏州虚拟空港”(SZV),零部件进口只要将目的地填上SZV,到浦东机场就可直转到海关监管专用仓库,几分钟完成清关、提货,装车运到园区办理通关手续。企业的产品出口,只要在园区办完手续,到上海直接放行。此后园区又建立了“虚拟海港”,企业在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完成所有流程和手续后,直接发往太仓港等海港,无缝对接。
今天看这些例子已不新鲜,但十几二十年前,乃是很大的服务突破。
客户总有新的需求,服务创新永无止境。
飞利浦医疗(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国外,有时会面临维修问题,要将某些部件再进到国内。由于担心进来后再销售,有关部门不允许出口后再进口。园区帮助飞利浦和多个部门沟通,邀请他们参观整个生产过程、各部件的数字化标识、出现维修情况的闭环控制体系,最终获得认可,年海关为此甚至修改了原来的监管程序。
今年,苏州自贸片区出台了“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的政策,区内医疗科技企业可以申请用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研发(测试)用的未注册医疗器械或零部件(非诊断试剂),否则它们的产品开发和上市会遥遥无期。
到了3.0阶段,除了帮企业解决各种具体问题,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有能力和条件培养特色产业创新生态,从“响应式服务一个企业”到“战略性孵化一个产业”,进入了育商兴商的新阶段。
如为了发展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园区落地了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研究院等重大项目,年就设立了服务型的国有公司——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面推进纳米城建设与服务,其旗下的微纳制造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MEMS(微纳机电)中试平台,填补了研发机构与规模代工厂之间的空白,满足了相关中小企业的工艺研发和小批量生产需求。
又如年开园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作为孵化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载体,经十余年深耕,已聚集了多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和近1.5万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了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以及从早期药物研发到后期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
BioBAY引入了多家行业内知名孵化器,其全资子公司“百拓生物”建设了众创空间;BioBAY从年起就作为有限合伙人参股通和毓承、泰福资本、礼来亚洲、美敦力红杉中国基金等知名风投机构,投资项目超过个,参与发起新建元生物基金(元生创投)、聚明创投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