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兆源机电公司生产车间内。(企业供图)
兆源机电做最高端的电磁线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高晓燕
1月初,位于渌口区南洲工业园的株洲兆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洲兆源机电),生产车间里忙个不停:工人们在各种设备前熟练操作着,开料、成型、精整、包装……
作为一家专注于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用高端电磁线生产及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随着年以来国内海上风电和海外风电市场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加之国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格局等利好因素叠加影响,该企业接到订单大幅增长,产品供不应求,产值也已从初始的2亿元,成功于年突破了10亿元。
●专供“复兴号”列车用高端电磁线
电磁线产品,是电机的“心脏”,特别是轨道交通电机用电磁线,对产品品质要求极高。株洲兆源机电公司项目成立之初,总产值仅2亿多元。“我们坚持一方面练‘内功’,不断改进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一方面借‘外力’,与高校院所合作搞研发。”株洲兆源机电公司总经理王树峰说。
不仅如此,株洲兆源机电还在持续研发投入中,打破国外巨头企业垄断,掌握了高端绝缘材料——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可以让生产的电磁线更加耐高温、耐电晕。
凭着出色的产品性能,株洲兆源机电公司生产的电磁线,相继装进了时速公里“复兴号”动车组牵引电机、时速公里高速磁浮列车电磁线圈等产品中。
目前,“复兴号”列车电机用电磁线90%以上都由株洲兆源机电公司供应。该公司已与中车株洲电机、湘潭电机、东方电机、庞巴迪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轨道交通用电磁线型号全覆盖生产企业之一。
●提前储备风电领域所需最新技术产品
在轨道交通领域电机用电磁线产品稳步发展的同时,株洲兆源机电也在积极进行产业延伸,实现多条腿走路。
随着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发展,海陆风机大型化已是必然趋势。风力发电机组属于大型高精度、高价值运转的重工设备,而电磁线产品则是电机、电力设备及其他电器工业产品的核心构件。
仔细研究比对国内外风电行业的最新技术路线后,株洲兆源机电公司发现,伴随着风机的大型化,吊装难问题将逐步显现,未来,以分瓣式技术路线为主的产品将快速增长,而大型风电用分瓣式结构定子线圈产品有着巨大市场。
从年起,株洲兆源机电开始着手研发。因涉及新领域,且国外企业存在着技术封锁和保护,株洲兆源机电不仅要攻关产品本身,更从源头起步,从生产产品的设备入手,开展自主研发制造。
目前,该公司已成功更新了第三代大型风电分瓣式定子线圈系列产品,可轻松实现半成品或成品线圈的批量化生产。同时,该公司也成为国内各大风电装备主机厂新产品试制的重要供应商。
●预先布局新能源汽车蓝海市场
新能源汽车领域,是株洲兆源机电为丰富产品线所做的又一重大布局。
年起,该公司快速切进新能源汽车市场,上马2条生产线,并且成功入列知名主机企业的配套商名录。
快速变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对相关配套产品不断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目前我们生产的,还是传统的圆形电磁线。但是像特斯拉等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已经开始使用方形电磁线了。”王树峰解释,在电磁线的缠绕布设中,圆形电磁线之间总会存在间隙,而国际上最新的方形电磁线,则可以解决缠绕间隙问题,从而获得效率更高、安全可靠性更强的使用体验。
如今,株洲兆源机电的方形电磁线产品,也已进入试制阶段,预计将于年6月实现批量生产。“我们已经在年新上了6条生产线,预计投产后可将现有产能扩展至1万吨/月。”快速掌握新产品“流量”的株洲兆源机电,也正在与国内顶尖新能源汽车厂商开展新的对接。
继株洲市民营企业50强、省级小巨人企业等荣誉之后,株洲兆源机电正在瞄准省级民营企业强的目标继续前进。
创林新材料自动化产线上,机器人正在码锭。(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成姣兰摄)
创林新材料20年深耕成热镀锌合金行业冠军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成姣兰
从武广高铁到港珠澳大桥、从驱逐舰到崇明岛管道,再到遍布全国各地的超高压铁塔,钢结构表面防腐材料的一种关键辅料,来自我市渌口区的一家企业——创林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林新材料)。
凭借一份辅料,创林新材料深耕金属防腐领域。20年,它不仅成长为热镀锌合金领域的行业龙头,占据着全国60%的市场份额,还成为热镀锌防腐领域的系统解决商,硬是将自己从配角做成了主角。
年,创林新材料被评为省级小巨人,今年又被评为株洲民营企业50强。
●凭借一份辅料,成为行业整体方案提供商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腐蚀而损失的钢铁材料大约占其总产量的1/3。为延长钢铁制品的使用寿命,通过热浸镀锌在其表面形成锌合金镀层,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效手段。
做过建筑维修,干过基建加工,搞过金属贸易,玩过金银铅锌提炼,随着国内基建兴起,年,创林新材料创始人、董事长周林嗅到了金属防腐的巨大商机。对场地、资金要求不高的热镀锌小合金,成为周林试水的目标。
那时,国内做热镀锌合金产品的厂家不在少数,乘着国家大搞基建的东风,创林新材料很快分到了市场的一杯羹。当年万元的订单,让它顺利活了下来。
在热浸镀锌领域,热度锌合金只是一份辅料,但要让金属表面镀层均匀牢靠,不产生漏镀、粗糙、龟裂纹、白锈等缺陷,各种辅料的磷、硅、铝等微量金属元素的配比、各环节温度和时间等各细微因素,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要重头再来。
“锌锭等主材厂产品出厂有国家标准,也无暇顾及下游的生产问题,我们的产品热镀锌合金作为辅材,只有用服务才能凸显价值。”周林说。
通过不断的技术攻关,创林新材料打通了热浸镀锌各环节的技术壁垒,并配套开发了多种添加剂。同时,公司开创“销售+技术”服务模式,技术人员做销售,前端服务一揽子解决。
“产品本身很多厂家都能做,但附加的服务才是核心。”这些年,秉承让客户赚钱的理念,创林新材料扶持壮大的企业就有6家。说到这,周林脸上满是骄傲。
凭着不断树立起来的品牌美誉度,年,创林新材料成功占领全国30%的市场份额,成为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年,企业产值已达到9.8亿元,占领全国60%的市场份额。
●接轨信息化,接班人有新想法
发展永无止境。
“我们比同行贵元一吨,但仍旧有这么大市场,足见客户的信赖。”周林表示,随着竞争日渐激烈,再好的技术和服务,也要向高价格低头。原材料不断上涨的当下,客户不会永远为高价格高品质买单。
全面降本增效,进行数字化产线改造升级,成为创林新材料的新起点。
新年伊始,两条全流程信息化产线正在紧张规划实施当中。投产后,如果全线开工,可抵过原先全场的产能,预计减少20%到30%的生产成本。这一计划,正由周林的儿子周业翔负责。
周林今年62岁,周业翔32岁。在父辈的基业上,年轻一代企业家接过家族的传承,用自己新的思维和眼光,适应新的市场规则。
除了全信息化产线改造,周业翔还引进精益生产理念,大到部门结构调整,小到一个扳手的使用标准和寿命,公司用严苛的细节把控,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公司也未停止科研攻关。知识产权产品要达90%以上,这是周业翔提出的目标。在已有1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5项发明专利的基础上,年,公司计划申请专利4项,其中两项已进入申请程序。
“年和年,我们将全力向国家级小巨人冲刺。”周业翔说,目前,公司各项条件已经具备,已进入资料准备和项目包装阶段。
精工硬质合金产品展示区。(受访者提供)
精工硬质合金让关键零部件实现国产替代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任远
在进口替代的路上一路前行,将目光聚焦于关键零部件,这是株洲精工硬质合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工硬质合金”)多年来坚持在做的事情。
经过20年的成长,这家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所属特定行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作为国家级的小巨人企业,精工硬质合金又被评为株洲民营企业50强。
●小喷嘴大作为
在进口替代的路上,精工硬质合金一直在努力。
制造业经常会看到一种非常小的零件——喷嘴。虽然小,但其作用却无法忽视。尤其是用于切割加工的水刀,其喷嘴是最常见的消耗件之一,它的好坏决定了切割性能以及切割的准度。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喷嘴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由于水刀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其在使用时对喷嘴的耐磨度要求特别高。
“国外产品的使用寿命能达到24小时左右,但当时国内同类产品的使用寿命只有两三个小时。”株洲精工硬质合金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主任吴凤飞介绍。
看似不起眼的关键零部件却长期受制于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精工硬质合金组织优势力量,对这一零件进行技术攻坚。
不断的研发、试验、调整,再试验、再调整……经过一年多的攻关,公司终于突破核心技术难点,顺利拿下该项目。
“项目的成功实现,成功替代了德国进口,它意味着这一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具有国内首创性。”吴凤飞介绍,这一技术也让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下降了近5成,引领了国内风潮。
●刀片刀具成公司新增长点
公司在刀片刀具领域同样表现出色。
金属陶瓷刀具多用于精加工,对表面要求很高。相关的高端材料基本都是进口。不仅价格贵,还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打压。“国外企业想卖给你就卖给你,想不卖就不卖,这让许多国内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吴凤飞说。
瞄准这一薄弱环节,精工硬质合金启动相关研发。产品JTN35于年成功实现批量生产,并作为替代进口山特维克同类型牌号,填补了国内空白。
吴凤飞说,产品投产之初,客户还有所担忧,担心国产产品达不到进口产品相同的性能和水平。但在小规模试用后,对产品性能非常满意,很快答应成批量订购。
“投产第一年销售额就达到万元左右,为公司发展锚定新的增长点。”她介绍。
●走出一条专业特色之路
打造特色行业中的一流企业,这是精工硬质合金给自己的定位,也与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宗旨不谋而合。
“如果总是和大家做同样的东西,打价格战,到后面的路只会越走越窄。”在吴凤飞看来,只有专注研发,将特色领域做专做精,方能开拓一片新的局面。
做专做精,不只是一句口号,更需要企业用实践写就。成立20年以来,精工硬质合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了一支成熟的研发团队。每年公司投入总收入的4%至5%用于研发,在不断引进新兴人才的同时,老技术人员也一直在沉淀,技术力量得以优化。企业每年还会设立研发创新补贴,对于技术攻关团队予以资金奖补,用真金白银鼓励员工不断创新提升,精进自我。如今,公司已获专利授权60多项,技术积累获得业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