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机电产品 >> 机电产品介绍 >> 助推双创,大学科技园怎么建
近日,上海市委领导实地调研复旦大学科技园和同济大学科技园建设,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高校、区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工作情况及意见建议。
如今,许多国家都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并把提升大学科技园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摆在重要位置。德国、英国、日本在这方面探索较早,他们是怎么做的?
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教育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创新组织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年,在斯坦福大学副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的推动下,斯坦福大学加强与工业界合作,创办了斯坦福科技园。自此,大学的技术成果源源不断地在那里转化为产品和产业。许多教师和学生经常带着自己的成果在那里创办公司,斯坦福大学周围也衍生出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群,成为著名的“硅谷”。
斯坦福科技园是“学以致用的研发中心”,是大学“走出象牙塔”与产业紧密合作的领路先锋,其发展带动了美国西部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从而成为美国和世界各国纷纷效仿的创新模式。年,日本开始实施筑波科学城计划。年,英国在赫利奥瓦特大学建立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年剑桥大学创办剑桥科学园。年,韩国建立大德科技园。
年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大学科技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及地区得到蓬勃发展。年,德国依托柏林工业大学建立大学科技园——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这一时期,新加坡建立了肯特岗科技园,印度建立了班加罗尔科技园。年,仅美、英、日、德、法等国家就建立了个大学科技园。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学科技园成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和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已有各类大学科技园数千个。
提供众多就业机会
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是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高新科技园区是德国电子、微电子和机电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中心,被称为“巴伐利亚硅谷”。年,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共同投资成立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年,园区面积扩展2倍。年,园区投资建设了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大楼。
慕尼黑科技园有着日渐成熟的中介服务体系。政府专门成立了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管理招商中心,隶属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代表政府对进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到20世纪末期,德国政府在34个工业部门设立了96个联合研究会,将研究成果在整个行业推广使用。这些中介服务组织推动了科技园区创新进程,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创造和转化。
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理工大学等都为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这些学校的教学研究机构与科技工业园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帮助企业进行研发,又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慕尼黑市所属的许多研究机构,如位于加尔青的迈克斯普朗克等离子研究所、位于纽伦堡的辐射与环境研究会、位于奥伯法芬霍芬的航空航天研究所等都在慕尼黑的近郊。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所属的十几个研究所和研究部也都聚集在此。
据统计,德国入园企业孵化平均成功率超过90%。园区管理部门一般定期发布新科研成果和项目,或者举办各种展览会以便企业交流选择。德国科技园和孵化器联合会在此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为会员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周到的服务,在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架起了有效的沟通桥梁。
德国政府支持大学科技园发展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就业。实践证明,高度发达的科技园确实为德国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在德国目前失业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众多新企业的孵化成功,使得很多寻找就业机会的人从中受益。如在慕尼黑科技园区聚集着多家公司生产电子元件和电子系统,为家公司提供产品,创造了许多工作岗位。
德国人认为,大学是培育科研人才,创造科研成果的源泉。离开了大学,任何一个科技园区都成为无源之水。德国多所高等院校大多参与了各类科技园、孵化器或成果推广中心的工作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同时也是高科技公司的骨干力量。
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
英国剑桥科技园位于英国东南部的剑桥郡,其经济发展创造了“剑桥现象”。这种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保持了剑桥地区长期的发展活动,并成为英国新经济中枢的主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60年代,英国威尔逊工党政府提出改善大学在国家产业活动中对创新的贡献的施政方针。但是,由于剑桥市政府对工业的消极态度,科技成果产业转换缓慢,高技术产业未能在剑桥发展起来。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展的例子促使大学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的负责人认识到科学与高技术产业的密切关系。10多家企业从大学实验室衍生出来,在剑桥第一次形成了以技术为基础的公司浪潮。年,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在离市中心3英里的城市西北角规划出了24英亩土地,建立剑桥科学公园,利用学院传统的科学和创新优势,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随后,剑桥大学成立沃夫森产业联络办公室,协调和服务各院系、研究人员建立同产业界的合作,从技术咨询、市场分析、牵线搭桥到代拟具体的合同条款等全方位服务,从而导致了相当数量的高科技企业的衍生,形成了科技园区的第二次公司创业浪潮。
年,圣三一中心成立,为科技园区的公司提供了会务场所、用餐设施,为在此工作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合资企业、区政府办公地和英国政府的合资企业开始搬进科技园区内。到年,这片英亩的土地上集中了近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年产值以数亿英镑计。
20世纪90年代,受经济全球化浪潮影响,知识经济初露端倪,IT行业促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剑桥科技园又得到了飞速发展。今天,以剑桥大学为中心的科技园区重新给英伦三岛注入活力,园区半径围绕中心城区迅速扩大至15英里,有1家高科技企业坐落其中,吸纳就业人口4.5万人。
专家认为,剑桥科技园区之所以蓬勃发展,关键是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态系统:一是有顶级的大学科研支持;二是商业化浓厚的企业文化;三是稳定的社交网络文化,使大学和企业,学生和创投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四是众多成功的案例吸引着年轻的学生投入创新创业;五是大学与商业机构的合作,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此外,园区配套设施的完善也极大地帮助了小企业发展,改变了普通人心中科技园区的形象——科技园区不是高科技商人聚会的场所,而是汇集各路创业高手、书写科技神话的热土。剑桥园区有着英国最好的物流服务,还有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欧洲最好的会计事务所和产业律师,距离世界金融中心伦敦也不是太远——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也很方便。
走出“科学乌托邦”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日本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为实现“技术立国”目标而建立的科学工业园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筑波科学城遇到了瓶颈,后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新筑波计划”,才重获新生。筑波科学城的再创阶段从制度变革起步,旨在削弱国有研究机构的制度惰性,更顺畅地连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商业化生产之间的纽带,让筑波科学城从纯粹的“科学乌托邦”中走出来,与产业、城市,乃至市民都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因为聚集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技术开发机构,筑波科学城每年会产生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成为新知识、新创造、新发明的诞生地。科学城内的教育、研究、开发机构也与日本国内外的研究机构保持日益密切频繁的交流关系,在筑波科学城内召开的国际会议逐年增多,吸引的长期和短期国外研究人员与日俱增。不仅以“筑波研究支援中心”、“茨城沙龙”、“筑波大学尖端跨学科领域研究中心”等机构为主体,超过家非正式研究交流组织频繁开展研究交流、技术交流活动。
筑波科学城作为日本技术信息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对内对外信息交流的窗口,特别瞄准日本传统科研体制的一些弊端,深入改革。例如,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共有23个研究中心、22个研究部门、2个研究系、7个研究实验室,职工总数达人,是日本最大的科研单位。通过科研所合并即法人化改革,增强了研究所对人、财、物等资源运用的灵活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施行聘任制,研究所特别重视战略和效率,通过组织、个人评价、产学官评价来评定科研成果,利用企业孵化器来促进成果转化,发明专利所得的专利费在万日元时50%归个人,超过万时,个人可得20%。在改革后的体制支撑下,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以追踪研究国际先导技术为使命,并以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绩效考核标准。
在筑波科学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成果不是悬挂在象牙塔内的宝物,而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向社会各界,尤其是向企业展示,给予企业某种灵感的准公共产品。在不违背知识产品专利保护的法律条件下,筑波科学城每年通过召开国际科技博览会、国有研究机构成果展示会,以及每年4月召开的科学技术周等活动,把科技成果反馈社会,成为日本国内科技成果反馈社会的典范。
(吴越综合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搜狐科技、园区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