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机电产品 >> 机电产品发展 >> 工业标准翻译,1分钟2万字山东这家公司
经济导报记者戚晨
翻译是传统行业,而在移动互联网、云智慧、万物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持下,语言服务不再受产能限制,同时诞生了诸多“黑科技”。深耕行业近30年的山东双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双泽”),就是这样一家从专业工业翻译领域嬗变出的创新型语言服务企业——其利用本标准化手册搭建语料库,并逐步打造了两万字每分钟的人工智能语言服务平台。
本标准手册搭建语料库
“对于文学翻译而言,机器翻译很难取代人工翻译,因为只有人类的大脑和耳朵才能再现语言的微妙和语境。但在工业和科技等垂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为高质量机器翻译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依靠长期积累和大容量的高品质翻译语料,工业和科技领域的专业翻译可以做到更精确、更迅速。”山东双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勇回忆起自己经历过的一个海外投标项目,“双泽作为翻译机构,在临开标前一周拿到上千页的英语招标文件。虽然工业领域是我们的长项,但文件量实在太大,如果按照人工翻译,即使派出精兵强将团队,一周时间完成也困难。”
虽然最后硬着头皮、顶着压力完成了,但张勇认为这并非长久之计。客户所认为的“翻译”,一方面是专业程度要高、要精准,另一方面对时效性的要求也非常高,这就倒逼行业要加速推出机器翻译或者智能化的翻译手段,于是新问题又出现了——如何保证机器翻译的准确度?
目前,百度翻译支持全球多种语言互译,覆盖4万多个翻译方向,但很多工业和科技专业用户依旧对于翻译的品质不甚满意,比如语境混乱、专业翻译内容歧义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指准确度。如果涉及到更为高端和专业的细分领域,则是空白。
作为中国电力行业以及工业领域翻译的“头等客”,双泽的人工翻译完全可以达到学术专著出版、标准文献正式出版物的水平,能否坚守人工翻译持续不断的高品质成为张勇的担忧,这也是他下定决心开发机器翻译的原因之一,“翻译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的责任心成正比,但目前翻译行业的市场竞争是不规范的,降价、拼杀、以次充好、广告营销和优秀译员流失等,都在不断侵蚀着行业优质的内核。”
▲双泽公司“人工智能语言服务系统”和“竞界-国际市场竞争情报系统”亮相SNEC
张勇带领团队进行了系统开发,首先解决的就是语料库的来源问题。本工业标准手册,是双泽近30年积累下来的工业领域的精准翻译,这在国内是少见的。有了这个语料库的积累,就可以保证与人工翻译持平甚至超越人工翻译的正确率。
“我们效仿神经网络的布局搭建底层逻辑,把所有的语料放入机器翻译的库中,先让系统逐步接受‘自我学习’,再通过逐步抽检和校对不断修正、迭代,以保证输出的正确度。而且随着语料库的不断补充,每天翻译内容会实时更新,相当于植入了‘智慧大脑’,甚至是在互联网中海量的工业文献和可转化的资料,都可以为我们所用。”张勇表示,这仅仅是开启了机器翻译工业领域的“冰山一角”。
与世界同步
在“冰山一角”之外,折射出机器翻译细分领域的绝对蓝海。据介绍,目前双泽智能翻译平台涉及到能源电力、机电装备、石油化工、微电子、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这对于广大工业领域的从业者以及研究人员来讲,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也将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步入全新时代。
张勇为经济导报记者演示了一篇非常繁杂的电力标准说明书,即使查看中文,对于不是电力专业的读者来讲,这篇说明书也是晦涩难懂,其中不乏六氟化硫断路器、励磁机项值电压倍数等专业性电力词汇。通过将说明书文档复制到平台,再点击翻译转化,10余字的中文内容,37秒就全部翻译成英文。
▲双泽董事长张勇为中国标准化专家。打破语言瓶颈,将中外技术标准进行多维度对比,他认为中国标准发展任重而道远
据了解,按照平台普通测试的速度,一分钟两万字非常轻松,如果多台机器并联,使用专网,几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本行业大部头的标准手册的中译英或者英译中。
“同样现在如果有一个国际招标业务摆在面前,科技人员拿到一个几百页的资料或者招标文件,即使只有一天时间,也可以实现即时翻译。不再需要翻译人员随行,只需要一台电脑登录平台,就可以随时随享受到最专业的、最快捷的翻译服务。”张勇表示,突破了语言的障碍,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可以凸显出来。
张勇表示,目前他们也在利用智能翻译平台继续做以往不可能短期完成的翻译任务,比如在国际输电线路项目上,为了完成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的可研项目,他们在5天时间内就完成了38个国际输电线路工程的招标文件翻译工作,文件数量近3万页,其品质完全可以支撑专业技术人员的课题研究与分析。这些海量资料的积累,将为电力企业“出海”打通瓶颈,化“被动”为主动。
在目前主流翻译企业服务模式下,基于在翻译过程中“一站式”完成全流程翻译的机器翻译系统已经成为行业的“香饽饽”。“对于工程师而言,他们可以不再有语言障碍,可以实时了解到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有关的专业内容,这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与世界同步。”张勇介绍,在双泽智能翻译平台的基础上,开设了多个延伸版块,如工业4.0、碳中和、国际工程发展、“一带一路”国际咨询等,这些从语言服务延展出来的服务,也让双泽真正有机会从基础翻译工作中“松绑”,以更高的视野开展国际化业务,为国际化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未来是跨语言时代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往国际的语言服务需求愈发旺盛。联合国把跨语言作为时代进步的表象之一,如果能够在工业领域实现跨语言,将助推中国工业实现新商业文明。”张勇介绍,目前面向工业企业的人工智能翻译是绝对的蓝海,而只要是通过人工智能及其他信息技术,解决跨语言信息交互的问题,均在双泽的业务范畴之内。因此除推出智能翻译平台这样的翻译产品外,双泽还可提供定制化的人工智能翻译解决方案,真正帮助企业做跨语言服务。
跨语言服务已经成为“出海”企业服务的“必选包”。根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统计数据,国内外包语言服务和技术市场的总体营业收入在年达到亿美元。下一步,机器翻译市场规模在到年的复合成长率将高达17%。国际高等教育学生交流、跨国远距工作兴盛、医疗产品扩散,都会助长市场对机器翻译的需求。
张勇介绍,山东众多企业都有出海业务,多年来,在跨语言服务方面,双泽也为中国企业搭建了很多桥梁,助力中国企业扬帆出海。年,双泽负责承接了山东省自贸区济南片区跨语言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工作。“我们所做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把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植入了后台,实现了内容管理,可以帮助政府、协会和企业实现条目检索和信息关联。”张勇表示,其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置,通过后台连接到海外的信息网站,所有外语文章可以立刻翻译成中文,在平台上用户可以直接查阅到一手的行业资料。
张勇认为,跨语言服务模式可以复制到全国各地或者各个国家地区,下一步利用平台,不断引入海外招标公司、国际贸易平台等,帮助中国企业寻找更直接的商机,实现一定程度的信息互通,打破原有的语言和信息壁垒。更为重要的是,利用人工智能语言服务系统,可以实现与国际海量科技文献的同步,以支撑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也为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贡献力量。
“跨语言服务刚刚起步,以产业信息汇聚交流为基础,必然会带来更多、更高层次的交流和互通,这样面临的量变不是呈几何倍的增加,而是不可估量的雪球。”张勇相信,在未来的跨语言时代,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商业核心圈和科技核心圈仅仅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