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产品

外国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6/24 19:21:08   
白灵酊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06/6084000.html

年贝恩的《产业组织》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框架的形成。该书第一次完整系统地论述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书中详细论述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理论对当时美国政府与竞争和垄断有关的政策进行了评价,使这门学科实现了与现实经济生活的结合。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主体框架是指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相互逻辑作用关系,即所谓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或SCP框架。其中,特定的市场环境决定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的绩效;同时,后者又影响前者。

(一)市场结构。所谓市场结构就是规定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集团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市场结构是决定产业组织的竞争性质的基本因素。反映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

1.市场集中。市场集中是指某一市场上卖方和买方各自的数目及其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它是确定卖方和买方竞争程度的一种概念。产业组织理论侧重于讨论卖方集中。

反映卖方集中度的指标有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两种。前者是指在规模上处于前几名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或在某一百分比(如占60%)的市场占有率之内的最大规模企业的数目;后者则是一些利用不同方法计算出的指数指标,如洛伦茨曲线和基尼促进卖方集中度的因素主要有:

(1)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有限的市场规模和企业企图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的倾向碰在一起,必然造成生产的集中和企业数目的减少。

(2)企业追求垄断地位的倾向。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总是努力减少竞争对手,压制竞争。

(3)进入壁垒。少数企业所拥有的技术、资源或顾客对其产品有强烈偏好等优势可能成为阻碍其他企业进入该产业的壁垒。

(4)金融因素。拥有大量多余资金的企业收购其他企业,或利用比其他中小规模企业更易获得贷款的便利条件扩大本企业规模。

(5)政府政策。政府授予少数企业特种产品专营权、保护性关税、限制外国投资等政策也可推动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集中。

阻碍市场集中的因素有:(1)市场的扩大。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市场的扩大,抵消了由于企业合并和大企业内部膨胀而形成的集中趋势。(2)维护企业主权。抵制让渡企业经营权阻止了企业的合并。(3)反托拉斯法令。作为体现国家维护竞争的政策的反托拉斯法在某种程度上可成为阻止集中的一种因素。

2.企业兼并。企业兼并是指在市场竞争中,一家企业收买、吞并另一家企业而产生的资本集中现象,它是以被兼并企业失去法人资格为特征的。企业兼并是资本集中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造成市场集中,改变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

企业兼并的方式主要有购买被兼并企业的资产、股权或债务等。兼并的类型有:(1)横向兼并,指在同一市场内提供同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的兼并。(2)纵向兼并,指生产的产品相互之间具有上下工序工艺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包括向前纵向兼并和向后纵向兼并。(3)混合兼并,指上述两种兼并的混合或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之间的兼并。

从兼并者来说,兼并的目的主要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通过兼并可以迅速进行企业内部生产组织结构的合理调整,充分挖掘潜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通过兼并可以较快地进入新的生产领域,较容易地克服新领域的进入壁垒;还可以充分利用与原有产品有关的新技术,提高原有产品水平。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间的兼并就越频繁,规模就越大。

3.产品差别化。产品差别化是企业根据某些消费者的特别偏好而生产的、与其他企业产品有不完全替代关系的产品的情况。它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手段,用于争夺市场。由于消费者对差别化的产品有较强的偏好,这类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企业稍稍提高其价格,需求的下降幅度也较小。因此,差别化产品涨价的诱因强,降价的诱因弱。

形成产品差别化的主要因素有:改变同类产品的性能、结构、设计和外观,使其与众不同;通过广告宣传等方式使消费者对特定商标的产品形成偏好。

通过提供有关产品信息、售后服务、提供购货贷款等方式使消费者形成偏好;由于消费者的无知、不关心、习惯或惰性等因素决定的产品偏好;为满足炫耀性消费而提供的馈赠品、奢侈品、高档商品;由于地理差异而形成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时间、运输成本的差异等。

从产品类别看,原材料类产品的差别化余地较小,如农、林、水产品和矿产品;机电产品等生产资料的购买者一般为企业,由于企业通常对生产资料的质量、特性等都掌握较充分的信息,广告宣传的作用并不很大,其差别化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各种售后服务及贷款等方面;一般消费品的差别化主要来源于产品的商标和广告,因为消费者对此类产品一般具有经常性购买的习惯和经验,已拥有相当程度的信息;产品差别化最强的领域在于耐用消费品,因其价格较高、技术性能较复杂,消费者不易了解产品的全部信息,所以,这类产品的差别化通常是由产品的外观设计和生产厂家的声举及销售条件、售后服务条件等造成的。

总的看来,广告是造成产品差别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告宣传往往能使广大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或商标产生强烈的印象,发挥一种劝导性功能。广告还具有提供信息的功能,它能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的存在、性能、价格、款式、服务条件等信息,促使消费者的潜在购买愿望变成购买行动。

4.进入壁垒。新企业要进入某个市场,就不得不与已有的企业进行竞争,新企业在和已有企业的竞争上有若干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会阻止新企业的进入,这些因素就是所谓的进入壁垒。形成进入壁垒的因素主要有:

(1)规模经济壁垒。有些产业的企业最小最佳规模与市场规模的比值较大,这样的产业只能允许一定数量的企业存在,因而新企业很难进入。同时,在规模经济大的产业内,新企业要与原有企业竞争,必须在进入初期或进入后迅速实现大规模生产,而这是很难做到的。

(2)费用壁垒。包括初始资本费用壁垒和埋没费用壁垒。初始费用是指企业进入时所需的最低限度的资本量,初始资本量越大,资本筹措越困难,新企业的进入也就越困难。埋没费用是指一旦新企业遭到失败时,其投资的损失。如果失败后资产转卖不出去或只能回收少部分投资时,即对新企业来说埋没费用过大时,较大的初始资本量显然成为一个严重的壁垒。

(3)产品差别壁垒。如果消费者对原有企业的产品已形成偏好,新企业必须在长时间内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宣传推销,这无疑是一种壁垒。

(4)法律和制度的壁垒。营业执照的发放、对经营范围和经营条件的规定、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都可能成为新企业进入的壁垒。

尽管新企业的进入会遇到上述各种壁垒,但是,如果能够预见到所进入产业的利润率会长期较高,或市场需求增长率长时期内很高,仍会诱发新企业的进入。另外,通过与要进入产业内原有的企业进行合资和合作等方式,也能利用原有企业的商标、信誉、销售及服务网络、金融实力等条件而进入市场。

(二)市场行为。所谓市场行为就是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战略性行动。企业所采取的市场行为是由市场结构的状况和特征制约的;同时,市场行为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市场结构的状况和特征。产业组织理论所研究的市场行为主要不是指在完全竞争或只此一家的纯粹垄断的市场结构下的市场行为,而主要研究寡头垄断型的,即有限企业竞争下的市场行为。这些行为包括制定价格战略、产品战略、销售战略、投资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等等。

1.价格战略。为了实现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寡头垄断企业不能在价格上过于激烈地竞争,相反,必须使价格相对稳定或稳步地提高。这一目的在寡头垄断企业中是不易完全做到的。事实上,寡头垄断企业之间存在着多种协调价格方式,卖方集中度越高,寡头垄断企业越少,这种价格协调越容易。

实现企业间价格协需具备的条件有:企业数目比较少;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比较均等;各企业的费用水平比较一致;各企业产品同质,且产品差别较少;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进入壁垒较高;需求的变动性、新技术的出现及外部风险性较小;企业间沟通意图、交换信息比较活跃。

价格协调的方式主要有:

(1)企业之间订立价格协定。如果这种协定有更广泛的内容,就会结成划分势力范围的卡特尔。

(2)领导价格制。这是由某一产业的最大企业率先调整价格,而后由其他企业追随这一价格。

(3)默契的合谋。在那些为数很少的大企业占有绝大部分生产的行业,表面上看这些企业的价格是各自独立制定的,但实际上,由于相互之间十分了解内情,定价时存在着默契的合谋。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定价被认为是最典型的定价合谋。

2.产品战略。产品战略一般指产品差别化的竞争方法。它是一种非价格的竞争,即使在寡头垄断市场也是很激烈的。当然也不能排除寡头垄断企业合谋拖滞产品寿命的终结。另外,产品战略有时是与价格战略联系在一起的。当企业新进入一个市场时,往往先推出质优价廉的产品,以便抢占市场。一旦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则再往差别化和高价产品方面发展,以谋取利润。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都是以这种策略打入美国市场的。

3.压制竞争对手战略。压制竞争对手包括压制现存竞争对手和压制潜在竞争对手。对于现存对手,主要是直接地压制、削弱和消灭它,通常是用降价倾销的办法争夺市场,以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对于潜在对手,主要是通过加强进入壁垒阻止其进入,如建立排他性的产品销售服务网络等。

(三)市场绩效。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费用、利润、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在结构——行为——绩效框架中,它通常表现为市场结构及市场行为的结果。评价市场绩效的好与坏,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配置的效率如何。资源配置的效率包括:有限的资源是否能被有效地分配到特定产业的各企业间并被充分利用?如果某些企业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是否存在迅速调整资源布局使其得到充分利用的机制?这是市场绩效的主要方面。资源配置的效率可以反映在利润率上。利润率的高低和价格水平有关。如果价格能够敏感地反映供求关系状况,使价格经常处于最低成本水平,则可以认为市场机制下的资源分配过程在正常进行。但是,如果一产业长期利润率过高,就会破坏这一过程,使资源分配变得不合理,这意味着资源没有向利润高的产业流动。这被认为是与产业的集中度以及由此而来的市场行为有关。有的研究还认为,如果一产业集中度较高而利润率不高,则可能是处于垄断寡头地位的企业没有认真努力降低成本。

2.市场供求是否能经常保持均衡。合理的产业组织,应能使该产业的市场供给与需求一致。从量上看,如果供大于求,应有多于的资源流出;反之,应有相应的资源流入。从质上看,不仅应该是产业总量上的均衡,而且应该包括产业内各企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均衡。影响市场供求均衡的因素有:由于处在寡头垄断地位的企业筑起进入壁垒,影响资源向供不应求部门的流入,造成资源在这些部门的过少分布;在寡头垄断企业的投资超过了市场规模的需要时,寡头垄断企业之间的协调行为,又阻碍资源从该产业流出,使之生存于低开工率的情况下。

3.产业的企业规模结构是否合理。这要了解,在现实的产业的企业规模结构下所达到的生产与流通的一般水平,与产业的企业规模结构处于效率最高时的水平(企业处于最佳规模)还有多大差距。该问题的实质是产业中规模经济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好的产业组织结构,应该使产业内各企业的生产规模能够使其生产与流通费用水平达到企业长期平均费用曲线的最低点,从而能充分利用规模的经济性。

4.产业的技术水平是否不断提高。好的产业组织应使企业富有技术进取性,不断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产品产量、质量,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关于怎样的市场结构能够带来产业技术进步的良好绩效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富于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技术进步,因为竞争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还有人认为,只有大企业才能有资金、人力进行有效的研究与开发,才能经得起技术开发的风险,也就是存在着技术开发上的规模经济。

5.产业是否有助于社会公平。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不仅应该具有产业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性,而且应该有助于配合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例如充分就业,即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收入的公平分配,即企业不应取得超过它所提供的价值的报酬,即使有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应尽可能保持产品价格稳定等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376.html
------分隔线----------------------------